■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
姓 名 |
任苇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 |
最终学历 |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 |
学 位 |
? |
行政职务 |
? |
职 务 |
? |
传 真 |
? |
所在院系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 |
E-mail |
? |
通信地址 |
? |
研究方向 |
?青少年教育,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
?
主讲课程:《少年儿童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专题》、《青少年网络成瘾专题》、《预防艾滋病与青少年同伴教育专题》、《共青团与少先队教育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
参与课题:
2002年—2004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全国青联合作、在亚太地区6国同时开展的“关注亚太地区青年健康,预防艾滋病”项目中国项目组负责人,所涉及外来务工青少年领域属国内同类项目研究空白,因其独创性和社会意义, CCTV4套“中国新闻”先后三次对课题进行专门报道,项目被评为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在亚太地区6国中成果最显著,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评为优秀示范项目在全国及亚太地区推广;
2004—2005年世界银行、全国青联“青少年同伴教育”项目负责人;
2004—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科协 “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2005—2006年世界银行、全国青联“青少年同伴教育师资培训”项目负责人;
2005—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青联“农村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项目负责人;
2006—201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部、科协合作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感特区》栏目特约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栏目特约评论员;
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青春自护”专家讲师团成员;
北京团市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组成员;
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丽江国际研讨会,提交中英文主题发言“中国外来务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远程教育的可行性”;
2004年12月,代表中国项目组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曼谷国际研讨会,提交中英文主题发言“中国外来务工青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2005年1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年审及上海国际研讨会,提交“青少年生活技能参与式培训方法” 主题发言;
2005年4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部“大学生健康教育项目”研讨会,提交 “青少年生活技能参与式培训技巧” 主题发言;
2005年10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北京“首届儿童发展国际论坛”,与会2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为被推荐的66位主题报告人,提交“从网络性爱看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主题报告;
2006年1月,参加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6部委联合举办的“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成果交流与研讨会,提交“未成年人网络性爱的隐忧及对策” 的主题发言;
2006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项目成果鉴定暨研讨会,为鉴定专家组成员。
编写教材及发表文章:
与陆士桢教授合著《儿童社会工作》,为国内第一部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编写的儿童社会工作教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9);
《从网络性爱看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2期);
《北京外来务工青年健康及就业调查报告》(2005年12月)被世界银行《2007世界青年发展报告》采用;
2002—2005年参与的4项国际课题先后撰写近9 0万字培训、评估报告;
《青少年同伴教育培训手册》(2006.6待出版);
 |
姓 名 |
任苇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 |
最终学历 |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 |
学 位 |
? |
行政职务 |
? |
职 务 |
? |
传 真 |
? |
所在院系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 |
E-mail |
? |
通信地址 |
? |
研究方向 |
?青少年教育,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
?
主讲课程:《少年儿童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专题》、《青少年网络成瘾专题》、《预防艾滋病与青少年同伴教育专题》、《共青团与少先队教育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
参与课题:
2002年—2004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全国青联合作、在亚太地区6国同时开展的“关注亚太地区青年健康,预防艾滋病”项目中国项目组负责人,所涉及外来务工青少年领域属国内同类项目研究空白,因其独创性和社会意义, CCTV4套“中国新闻”先后三次对课题进行专门报道,项目被评为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在亚太地区6国中成果最显著,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评为优秀示范项目在全国及亚太地区推广;
2004—2005年世界银行、全国青联“青少年同伴教育”项目负责人;
2004—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科协 “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2005—2006年世界银行、全国青联“青少年同伴教育师资培训”项目负责人;
2005—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青联“农村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项目负责人;
2006—201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部、科协合作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感特区》栏目特约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栏目特约评论员;
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青春自护”专家讲师团成员;
北京团市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组成员;
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丽江国际研讨会,提交中英文主题发言“中国外来务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远程教育的可行性”;
2004年12月,代表中国项目组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曼谷国际研讨会,提交中英文主题发言“中国外来务工青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2005年1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年审及上海国际研讨会,提交“青少年生活技能参与式培训方法” 主题发言;
2005年4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部“大学生健康教育项目”研讨会,提交 “青少年生活技能参与式培训技巧” 主题发言;
2005年10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北京“首届儿童发展国际论坛”,与会2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为被推荐的66位主题报告人,提交“从网络性爱看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主题报告;
2006年1月,参加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等6部委联合举办的“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成果交流与研讨会,提交“未成年人网络性爱的隐忧及对策” 的主题发言;
2006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项目成果鉴定暨研讨会,为鉴定专家组成员。
编写教材及发表文章:
与陆士桢教授合著《儿童社会工作》,为国内第一部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编写的儿童社会工作教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9);
《从网络性爱看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2期);
《北京外来务工青年健康及就业调查报告》(2005年12月)被世界银行《2007世界青年发展报告》采用;
2002—2005年参与的4项国际课题先后撰写近9 0万字培训、评估报告;
《青少年同伴教育培训手册》(2006.6待出版);
主持教师介绍
职务:
|
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
教师介绍:
|
 |
姓 名 |
陆士桢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 |
学 位 |
? |
行政职务 |
?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
职 务 |
? |
传 真 |
?88568036 |
所在院系 |
? |
E-mail |
? |
通信地址 |
?100089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研究方向 |
??青少年教育、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
陆士桢同志简介:
?
?陆士桢,曾作为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工作10年,后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团中央学校部大学处、辅导员杂志社任干事、副总编辑等职。1989年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先后任少年工作系主任、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教授。曾参与主持国内第一个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系的筹建,筹建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社会工作系;先后主持《中国青年政策研究》、《中韩青少年对艾滋病知晓和教育需求比较研究》、《资讯时代与青年价值观发展》、《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研究》、《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非正规教育形式的艾滋病教育》、《中国儿童政策研究》等课题;撰写、编辑了关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方面的《信仰,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本》、《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国儿童少年工作百科》、《未成年人保护手册》等书籍、教材十几种,约900余万字,有《谈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和现实交合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从共青团活动看中国青少年工作专业化》、《简论中国儿童福利》等100余篇有关青少年和儿童工作的论文发表在海内外相关报刊上;主持了“家庭与下一代”、“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工作”、“面向21世纪的社会工作”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内外开设“社会保障”、“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道德发展与教育”等课程和专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学术兼职,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享有一定学术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