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园林植物繁育技术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园林植物繁育技术 一级学科:  01 哲学
二级学科: 0101 哲学类 教学层次:  高职高专
负责教师: 鲍平秋 学校名称:  北京联合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elearning.buu.com.cn/webapps/portal/frameset.jsp?tab_id=_2_1&url=/bin/common/course.pl?course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255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1、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本课程是三年制(专科)聋人园林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
根据对北京市园林局、崇文区园林局、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所、北京教学植物园等多家行业及相关单位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有着相近专业的多家高校的走访,初步确定了课程建设目标和定位。
在三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征求师生意见;追踪毕业生,征询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意见。并及时聘请专家针对课程建设目标论证修订教学大纲并调整教学内容。
从园林行业主流技术需求来看:“园林植物繁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要求课程建设精选基础理论知识,构建技术原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事园林育种方面的技术性工作以及实验室辅助性工作。
从聋人特点出发,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常见园林植物育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实际中完成现场技术实施;是本课程的主要建设目标。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需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地使学生全面和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技术;使学生毕业后既能开展针对园林植物的一般栽培养护,又能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的栽培和繁殖新技术,还能从分子水平开展基因工程等最前沿的生物技术育种,从而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等
课程内容中 “常规繁育技术”基础性强,与科研、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实践环节多。“生物技术繁育”部分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园林植物繁育技术的最前沿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常规繁育技术仍旧是园林植物育种的最简便易行方法,但也更多地融入了生物技术的方法。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新旧两类方法相互渗透和补充,不仅缩短了繁育周期、提高了繁育效率;也大幅度提升了园林植物的繁育品质。
根据行业需求和残疾人特点,本着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在阐述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时,我们将课程内容中的理论部分进行了精选和压缩,突出了知识框架。在操作技能方面,通过实践条件的完善,加大实践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技能性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繁育方法的前提下,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给园林植物育种带来的便捷。为此,必须加大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我们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纵向科研,课题经费不断充实、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实验材料;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机会。这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学、研结合,保证了实践类课程开出数量和质量。
学生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及实践内容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几种藤本月季三倍体诱导的研究》。学生参与多个品种月季的无性扩繁(扦插、嫁接)、种子直播、引种驯化、品种筛选、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花药培养、胚培养等)以及结子率统计等。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野生堇菜属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学生参与堇菜属多个种(斑叶堇菜、紫花地丁、早开堇菜、鸡腿堇菜、裂叶堇菜等)的无性扩繁(分根繁殖)、种子采收与直播、引种驯化及筛选、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以及对土壤含水量、日光照度的适应程度测定等。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项目《关于提高几种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抗寒性能的研究》。学生参与矮牵牛、秋海棠、羽衣甘蓝等的生物技术育种(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丛芽、农杆菌法转入抗旱抗寒基因育种)、栽培实验、抗性表达种筛选、扩繁等。
学生参与的横向科研项目及实践内容
1、由北京园林科研所主持的北京市节水办项目:《中水浇灌园林植物的研究》。学生参与中水与自来水浇灌园林植物(矮生一串红、小菊、金心吊兰、四季海棠、非洲凤仙等)对比实验、植物生长指标测定等。
2、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菊属植物的分子进化》。学生参与菊属多个野生种(神农香菊、毛华菊、南京野菊等9种)的试管繁殖生根、试管苗移栽、大田移栽等。
3、由北京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市科委项目《鱼塘水面综合利用研究》。学生参与水培适应蔬菜花卉品种筛选(生菜、水田芥、紫背天葵、四季海棠、薄荷、美人蕉等)播种、水面移栽,鱼塘水PH、含氧量、微量元素测定等。
4、由人地科技公司主持的市科委项目《几种草花的繁殖推广研究》。学生参与紫叶酢浆草等分根繁殖、越冬实验等。
3、教学方式;
1)在实践中学习;尽可能多地实地授课和在科研项目中学习。安排实地授课:北京市园林科研所、北京教学植物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与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园林专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内部的植物组培室及教学温室,也为教学及科研服务并提供了学生的实践场所。
2)直观教学;直观材料收集:由于聋人的语言障碍,授课时最大的难题是师生间沟通困难。一方面教师授课要使用手语,另一方面授课要尽可能直观。通常情况下,教师授课要打手语,还要边画板图,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和教材文字中的含义。教学中使用新鲜植物材料或照片、录象就更好。通过课程建设,已收集和拍摄大量直观照片、录象;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近千份。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建设还制作了部分多媒体课件。课件将教学录象(实验演示等)、照片与教师手语连接起来,并配合了字幕;提升了师生沟通效率。如果配合网络,学生还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自学。学习时可打开对话框记笔记并与教师互动。也可以利用课件光盘进行课后复习。此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
1)项目负责人;曾获“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9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93年)。97年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证书”。98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并获资助。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在工作上孜孜不倦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教学认真严格,一丝不苟,方法灵活,深入浅出。她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本人也具有训练有素的良好实验操作技能。她还十分注意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实验室建设、教学标本配置、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专兼结合,双师素质;
由于本门课程突出的应用技术性,需要有良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北京市农场局研究员孙百龄、北京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王兆荃、刘梦飞等为课程建设奉献了大量时间精力。亲临现场指导学生学习园林植物常规繁育技术。如种子直播、扦插、嫁接技术,分根繁育技术等。北京大学博士胡鸢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硕士赵泓、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研究所花卉研究室主任葛洪研究员等亲自指导学生学习使用生物技术繁育园林植物的技术。如常规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使专职教师和学生均受益非浅。
由于残疾人与正常人沟通和交流困难,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中需要手语翻译及特殊教育的工作经历。专职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实地授课和学生实践中,专职教师既为学生翻译指导;又积累了自身实践经验。同时,专职青年教师教师还参与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编写编写及相关课程的整合,帮助教师在更高层次认识了课程之间关系。积累直观图片、拍摄教学录象资料,特别是编辑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使教师更加熟悉授课内容,很好地提炼知识框架,并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大量的横向合作和纵向科研项目,使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提高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也使得教师的理论课教学充满魅力。
5、教学条件;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生实训基地,并与一线科研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有效保证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签署协议的实训基地有: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北京教学植物园
北京人地科技公司
博雅禾木草业公司
北京华胜义方廷科技公司等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条件的改善。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组培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等在仪器设备方面得到部分改善,常用药品、植物材料等耗材得到一定补充,实验室运行量加大,使用率提高。
北京华胜义方廷科技公司为课程提供优惠价“夫子”知识导师软件,免费为教师培训,协助编制教学课件。利用“夫子”知识导师软件支持,将技术操作演示、实物、图片、教师手语、文字要点有机衔接。编辑了多媒体课件“园林植物繁育技术”节选(光盘),学习时学生可以打开对话框记笔记,方便聋人反复揣摩。不久的将来也可通过网络学习,与教师互动;为提高聋人学习效率作出了有益尝试。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编写的讲义教材: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园林植物繁育技术指导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指导书等。
6、课程特色
本课程因为特殊人才开设,由于交流的困难,特别需要加强授课方法、手段等研究;形成配套教材、课件等。因又是高职教育,实践性需求也很强。通过课程建设,已初步探索了培养残疾人(听力障碍人)掌握园林植物繁育等专业技术并成为应用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规律,更希望加大投入力度,为我国的残疾人高职教育做出贡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