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级学科:  01 哲学
二级学科: 0101 哲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林美卿 学校名称:  山东农业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校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4
主页地址: http://202.194.137.16/jpkc/mazhe/index.html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216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深化改革速度的加快,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思潮迭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1年,教育部社政司提出了"三个代表"进课堂的问题;2002年又提出了哲学教学的时效性问题。2002年底,我们申请并获准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后,就将教学的时效性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据此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课程建设。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与效果)

3-2-1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表现: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理解教师讲课和复习的主要资料。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第一,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哲学教研室一直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三年来,一直选用国家教委按照教学大纲组织统编的、曾荣获国家教材质量优秀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教材使用三年以来,效果良好。
  第二,及时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要求,补充新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三年来,我们根据学校和国家教委的要求,及时地研究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问题。我们根据江泽民"七一"讲话的内容特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宣讲。如:在物质观教学中,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思想背景引入课堂;在认识上解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必然性的重视;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宣讲"四个对比";联系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提炼、宣讲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创新性思维特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重点放在历史观教学中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社会实际,把先进生产力、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落实在教学中,分析这一理论的社会意义和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第三,强化哲学教学的时效性,帮助学生解决社会和人生问题。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把理论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加以解释。比如当代世界的基本格局与伊拉克战争,大学校园中的特困生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对强化哲学的时效性进行了另一种理解,用现代精神重新改造哲学,把现实生活的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的概念和命题引进哲学教学中。比如生态,文化圈,全球问题。

3-2-2 教研活动与教学的组织管理:

  注重教学研究,以教研促教改,提升教学效果。三年来,我们坚持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集体讨论、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商量如何给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满意的答复,在教研室形成了团结、严谨、创新、敬业的教学风气和团队精神。
  我们申请校级教研课题一项,现正在进行中。得到学校的批准,正在进行重点课程的建设,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教师们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探析》、《论创新性教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论文5篇。
   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哲学教研室对课堂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各位教师严肃课堂纪律,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条件。教研组组织教师开研讨会,教师之间探讨控制课堂、管理课堂的方法,以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在第一次尝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网络条件下如何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如苏百义老师采取让分教室的学生到主播教室畅谈自己观点、引起所有同学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谢鸿昆老师采取布置平时作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个别学生作业态度不认真,让学生返工、重新做,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管理;还有的教师把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以实现师生互动等。

3-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理论与世界形势的结合;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又表现在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大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同时,结合学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大学生的读书研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理解教师讲课和复习的主要资料。哲学教研室一直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三年来,一直选用国家教委按照教学大纲组织统编的、曾荣获国家教材质量优秀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教材使用三年以来,反映良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学时调整后,为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而带来的缺憾,我们教研室教师精选了十几篇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文章,将每一章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参考题目类型附上,编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材料。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该材料对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加深对哲学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学习,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投入部分资金,购买了358册教学参考书,还购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媒体课件两套,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建立的"两课"教学网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3-4-1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哲学教研室100%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率先进行了网络教学的尝试。3年来,教研室成员千方百计地寻求与教学相关、内容新颖的教学片,所有的教师都制作了自己的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谢鸿昆老师正在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 课程及教学改革情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深化改革速度的加快,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思潮迭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实际生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1年,教育部社政司提出了"三个代表"进课堂的问题;2002年又提出了哲学教学的时效性问题;2003年再一次重申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002年我们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的思路,据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三大课题。

一、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三大课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三进"问题
  1)要做好 "三进"工作,首先要使"七一"讲话精神进教师的头脑。为此根据学校党委的要求,我们教研室组织教师对"七一"讲话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首先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七一"讲话中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把学习"七一"讲话与学习江泽民同志其它的有关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其次,认真研究了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创新点。再次,掌握"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实质,突出重点把握讲话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
  2)要使"七一"讲话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要使讲话进教材。
  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们根据江泽民讲话的内容特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宣讲。如:在物质观教学中,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思想背景引入课堂;在认识论教学中,突出实践的检验作用,在认识上解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必然性的重视;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宣讲"四个对比";联系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提炼、宣讲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创新性思维特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重点放在历史观教学中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社会实际,把先进生产力、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落实在教学中,分析这一理论的社会意义和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要确保"七一"讲话特别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关键是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进"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对讲话精神理解的不断深化,也要对"三进"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细化和深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时效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然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哲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脱离了实际生活,充斥着形而上学的武断和偏见。强化哲学教学的时效性就是要按遵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加以解释。比如当代世界的基本格局与伊拉克战争,大学校园中的特困生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对强化哲学的时效性进行了另一种理解,用现代精神重新改造哲学,把现实生活的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的概念和命题引进哲学教学中。比如生态,文化圈,全球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了WTO,高等教育开始收费,当代大学生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来上哲学课,希望通过对哲学的学习,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同时,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在深化,由知识教育到能力培育,由能力培养到素质教育。基于此,我们哲学教研室开展了关于哲学教学怎样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政治素质起到了引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中哲学素质起到的作用最关键。因为哲学是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大局,树立辩证的观点,提高自信心。
 3、哲学教学对大学生提高在人才竞争和市场竞争及就业压力下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哲学具有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竞争的不仅是学校的声誉,学习的专业,专业的技能,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团队和合作意识。这些都需要哲学的学习,克服今日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克服把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的做法。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求分清主观与客观,区分物质与意识,在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方面把握自我,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大学中设置的课程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哲学教学应当结合人才竞争,在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人生和自己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少走弯路。
  通过上述三大问题的研讨,使哲学教师明白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并通过教学内容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改革的具体做法:

  三年来,在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上,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更新和换代,为哲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三年来,围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严谨的教学作风
  要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三年来,哲学教研室在教学作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教研室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们相互探讨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团结、严谨、创新、敬业的教学风气和团队精神。
 2、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方法,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
  根据学校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意见和文法学院关于"两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案,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课堂内学时仅为36的情况下,按照"要精,要管用"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斟酌和取舍,以求在减少学时的情况下,还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曾把读书笔记、课程小论文、课外研究课题、社会调查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堂内教学、强化课堂外教学的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哲学课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教研室各位教师纷纷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哲学思考。通过把讨论、辩论、课堂发言以及各种具有灵活性的启发式讲授方式,较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课堂设定的教学情景之中。苏百义老师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推选代表演讲和讲课的方式,效果较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刘友田老师每学期都布置一个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在讨论课上发言,并组织学生观看与哲学相关的录像片,以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
  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哲学教研室对课堂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各位教师严肃课堂纪律,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条件。教研组组织教师开研讨会,教师之间探讨控制课堂、管理课堂的方法,以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在第一次尝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网络条件下如何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如苏百义老师采取让分教室的学生到主播教室畅谈自己观点、引起所有同学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谢鸿昆老师采取布置平时作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个别学生作业态度不认真,让学生返工、重新做,对学生实行严格的管理;还有的教师把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以实现师生互动等。
 4、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哲学教研室100%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率先进行了网络教学的尝试。3年来,教研室成员千方百计地寻求与教学相关、内容新颖的教学片,所有的教师都制作了自己的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谢鸿昆老师正在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来,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坚持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到课外,从教书到育人,充分体现哲学理论的魅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本课程建设的鲜明特色。
 5、注重教学研究,以教研促教改,提升教学效果。
   三年来,我们坚持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集体讨论、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商量如何给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满意的答复。我们申请校级教研课题一项,现正在进行中。得到学校的批准,正在进行重点课程的建设,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教师们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探析》、《论创新性教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论文5篇。
 6、 改革考试方式
  根据学校考试改革的具体规定,哲学教研室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次考试确定成绩的传统做法,把平时考查与期终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听课记录、课堂讨论、平时论文作业等的成绩,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综合掌握本课程内容及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百义老师在考试中,还做出了将口试引入哲学课的考试中,把口试与开卷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判定学生成绩的尝试,受到学生的欢迎。
 7、积极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多个角度渗透哲学素质的教育。
  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科研水平较高、知识面广等特点,主动参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教研室多数教师特别是刘友田老师经常性地参与学生辩论的拟题、辅导、评判等工作;参与学生读书、学习的辅导活动;指导大学生的SRT计划项目;吸引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等,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时效性。
 8、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理解教师讲课和复习的主要资料。哲学教研室一直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三年来,一直选用国家教委按照教学大纲组织统编的、曾荣获国家教材质量优秀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教材使用三年以来,反映良好。
 9、辅助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学时调整后,为弥补教学学时的不足而带来的缺憾,我们教研室教师精选了十几篇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文章,将每一章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参考题目类型附上,编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小册子。一学期的实践证明,小册子对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加深对哲学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学习,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0、教学文件
  教案是教师讲课的主要依据。我们教研室的所有教师不论授课是否脱稿,都有完备的教案或备课笔记,能够体现教学全过程的要求,而且教案经常更新。刘友田老师尽管近年授课任务较重,学习压力较大,但他每次教学都有新教案。三年来,为规范教学过程,便于教学管理,教研室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修订稿)的基本要求,重新制定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具体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考试的统一性。教学日历、试卷分析,教案或讲稿,每次考试的A、B两份试卷等,都完好地保存。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年来,我们把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结合国家教育部重新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哲学教研室针对"三个代表"进课堂问题,哲学教学的时效性问题,哲学教学怎样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动力问题要求各位教师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探索,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知识动态和最具有现实感的问题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实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拓宽了学生素质教育的空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时效性。尽管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课程性质原因,教学难度较大,但是经过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分中90%以上的教师达到90分以上。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宣传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中,已经把"三个代表"写进了宪法,给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理论课教师以神圣的使命。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3-4-3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

  根据山东农业大学有关教学改革精神,哲学教研室对2003级工商体专业48名同学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
  1、 考试概况:考试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口试(30分);二是"一页纸考试"(60分);三是课堂表现(包括考勤、思想状况、课堂讨论等10分)。将三项成绩综合为期末成绩。

  2、改革的理由和依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考试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重成绩、轻品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从考试形式看,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格局依然存在。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偶然性大,很难通过一次考试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学生来说风险成本高,在学习成绩决定学生优劣的环境里,必然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从考试内容看,主要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而对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水平等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实质上,这种考试模式,只能考学生的记忆功夫,谁的记忆力好,谁的成绩就高,学生背诵课本的准确程度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这种机械的应试考试,必然导致学生循规蹈矩、缺乏活力;迫使教师在教学上追求大而全的"满堂灌",其结果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急需的人才,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模式。

  3、 基本要求 :通过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考试,能够真正测试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做到引导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起到"指挥棒"效应。

  4、评分标准:在口试中,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根据回答要点及创新程度给三个层次的分(好、一般、较差),态势语言也给一定的分数,最后得出口试成绩;在"一页纸"考试中,客观题评分标准已在试卷中说明,分析、论述题按答题要点和论述表达两方面综合给分。

  5、与传统测试的比较:这次考试与与传统测试有以下方面的不同:(1)、考试内容与目的不同。传统测试主要考知识点,考学生的记忆功夫;而这次考试不仅考知识点,不仅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水平等。( 2)、考试形式与手段不同。过去仅闭卷考试,现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等三种形式。(3)、考试功能与结果不同。过去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迫使教师在教学上追求大而全的"满堂灌",其结果是教学循规蹈矩、缺乏活力,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今考试迫使教师不能"教死书"、学生不能"读死书"。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具有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使教学灵活多样、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6、测试过程:2003年6月19日上午9点20分至11点30分在文理大楼101教室对48名同学进行抽签口试,(整个口试过程备有录像)。要求同学到讲台回答问题,面部表情丰富、语言表达响亮而清楚,时间不超过5分种,并且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就是前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间(从实际过程来看,准备时间不足2分种)。口试秩序良好,不管回答恰当与否,同学们都能积极准备,大胆回答,达到了预期的口试目的。2003年6月26日上午9点20分至11点在5N--101、102教室进行"一页纸考试",秩序良好,无作弊或违纪行为,同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答卷。

  7、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1)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2)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4)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5)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6)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思。

  8、改革效果的自我评价:经过考试改革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绩效:第一,从学生态度看,调动了考试主体参予考试改革的积极性,这是考试改革成功的最主要的动力。在试点班级,48人全部赞成考试改革,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但还有5人(占实验总人数的10。42%)认为现行改革有待改进,说明改革还需深化。第二,从考试功能看,动态量化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使学生"德、智、能"全面发展,弥补了闭卷考试的不足,适应现时代的考试指挥效应得了充分体现。在试点班级,没有出现打仗、骂人、随地吐痰、乱扔废物等不文明行为;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考试改革,改变了一张试卷决定学生优劣的状况,能够较全面而准确地测评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学习情况,"教书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三,从考试目的看,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这是考试改革成功的最主要的标志。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能够将"教书育人"相关的大量例证纳入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式上,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广泛采用课堂讨论、主题报告会、多媒体等形式,使教学变得直观、活跃、有趣(学生发言占总学时的20%),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正面引导"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散发式"教学法,从不同角度领会、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对于推动教学的全面改革,对于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9、对教学和考核改革的改进意见:通过考试改革,发现了制约考试改革的"瓶颈"因素,这是考试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考试改革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教师素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有一定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相应的能力等,否则,考试改革很难进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二是考试改革的成本问题。考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但不能由学生承担考试成本,而间接收益者则是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在改革过程中,教师是改革的设计、组织参加者,但不能承担一切成本和风险,学校应采取相应政策给教师以支持和鼓励,承担起主要的成本与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考试及应试教育现状。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三年来,我们把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结合国家教育部重新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哲学教研室针对"三个代表"进课堂问题,哲学教学的时效性问题,哲学教学怎样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动力问题要求各位教师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探索,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最新的知识动态和最具有现实感的问题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实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拓宽了学生素质教育的空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时效性。尽管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课程性质原因,教学难度较大,但是经过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分中90%以上的教师达到90分以上。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