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无机化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

刘杰:副教授 , 1998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山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 年出站后留校。 2000 年 9 月起,主讲中山医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 - 硕士连读 7 年制学生“无机化学” 1 届,主讲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无机化学”课程 3 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 篇。合作编著教学参考书《无机化学习题解答》主持 1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1 项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并参加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0 年以来,共发表科研论文 40 篇,其中 25 篇是 SCI 收录论文。

计亮年: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1994) ,现任广东省化学会理理事长,英国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会员、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 (-2001) 、分子催化和中山大学学报编委、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争议论文国际评审小组成员、 Metal Based Drugs 国际编委、 Oriental Journal of Chemistry 和历届 ( 六届文莱、七届巴基斯坦、八届越南 ) 欧亚化学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历届 ( 五届希腊、六届英国、七届墨西哥 ) 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会议和第 11 届( 2003 年 7 月 19 日 -23 日澳大利亚)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

主讲过无机化学、配位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十门本科生课程。每年主讲化学学院本科生的无机化学绪论,在讲授课程中,阐明“化学”的中心科学地位,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大学一年级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合作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 3 篇 。 1992 年出版《生物无机化学导论》教材,获 1995 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再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 1997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2 年至今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 15 次, 2001 年国家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编著作 3 部;发明专利 4 项。 1999 年以来主持 3 项国家基金、 1 项教育部基金、 3 项 广东省基金和多项市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主要科研论文 318 篇,其中本人为通讯作者的论文 227 篇,近五年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62 篇;

论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其中近五年的占 372 篇次。自 1993 年起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 1995 年获国家教委教书育人首届 “ 孺子牛 ” 金球奖, 1996 年被中国科协评为 “ 第二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奖 ” 先进工作者, 1997 获 “ 广东省劳动模范 ” 称号, 2000 年获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称号。 2000 年获 “ 宝钢教育奖 ” 。

?

毛宗万:教授 , 博士,南京大学毕业。博士生导师, 2002 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现为本科生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包括综合无机化学实验)的课程负责人,化学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参加者,《无机化学》国家创建名牌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的主要参加者。

先后主讲了《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配位化学》、《综合化学实验》、《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本科生课程,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如 “ 三段式 ” 教学、模糊点提问、无标准答案作业、提出设立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等,先后主持各类教改研究基金项目 5 项,在国内教学刊物合作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11 篇。出席 “ 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会议 ” (合肥, 2000 年 6 月)和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ow-cost Instrumentation Microscale Chemistry” (香港 , 2002 年 12 月)。 2004 年获中山大学许崇清教育奖。科研方面,从事生物无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中的一些前沿领域研究,近 5 年主持各类科研基金项目 6 项,其中 1 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教育部基金项目和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40 余篇,在第 11 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议作了邀请报告,获发明专利 1 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2001 、 2002 、 2003 年度年终考核优秀。

石建新:副教授 ,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 2000 年 5 月-至今,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负责人; 2000 年 5 月- 2003 年 4 月,兼任基础化学实验室主任。 1999 年 9 月-至今,主讲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4 届;主讲中山医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 - 硕士连读 7 年制学生 “ 无机化学 ”2 届。近 5 年主持 2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加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 1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1 、 2002 年度年终考核优秀。

陈小明:教授,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 毕业。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是化学学院 “ 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 ” 的主要规划者之一,是 “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 的主要倡导者,主持第二批广东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 大学综合与创新化学实验新体系的创建,发表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具体指导和培育出 2 篇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 1. 童明良, “ 含氮多齿配体的聚合金属配合物超分子的组装、结构及其性质研究 ” , 2001 。 2. 张献明, “ 系列含氮氧配体的功能配 ( 聚 ) 合物的水热合成、结构、性质和机理研究 ” , 2004 )。 出版 1 部教材 (陈小明 蔡继文,《 X -射线单晶衍射》, 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9 月第一次印刷 2500 册, 2004 年 4 月第二次印刷 2500 册)。近几年 , 一直 主讲本科生课程 《现代无机化学进展》 ,2002 年起 率先在化学院为本科生开展双语教学 ,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科研方面,从事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和晶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化学院无机化学长江学者,先后主持了各类科研基金项目 10 多项,其中 2 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团队项目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包括化学类的国际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283 篇 ,获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等。

瞿俊雄:讲师, 硕士毕业,讲师,化学学院教学网络平台建设主要设计人,在本课程中负责 “ 无机化学教学网络平台 ” 建设。

童明良:教授, 中山大学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1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 1999 年 9 月-至今,无机化学课程主讲教师。曾主讲理工学院 99 级本科生《普通化学》、生科院 01 级本科生《无机化学》以及化学学院本科生《无机化学实验》。近 5 年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 1 项广东省教育厅 “ 千百十工程 ” 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1 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以及 1 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加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鲁统部:教授 , 兰州大学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2001 年被列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 省级培养对象。讲授《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多门本科生基础课和实验课。合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 篇。 1999 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主持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各 1 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在包括 J. Am. Chem. Soc., J. Phy. Chem.,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New. J. Chem., Polyhedron 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64 篇 , 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1 篇。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 2000 年)。

叶保辉:副教授 , 中山大学毕业博士, 1997 年 10 月-至今,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讲人,并主讲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无机化学”课程。近 5 年主持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1 项教育部基金,并参加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 1 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蔡少华:教授 , 主讲化学学院“无机化学”多届,主编、出版《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元素无机化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无机化学习题解答》(共 151 万字),参编、出版《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共 33.7 万字)。

巢晖:副教授 , 中山大学毕业博士,主讲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无机化学”课程,兼指导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乔正平:副教授 ,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博士 , 综合无机化学实验主讲。

储向峰:副教授 ,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博士 , 理工学院无机化学主讲,兼指导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梁宏斌: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毕业博士 , 地学院无机化学主讲,兼指导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龚孟濂 职称:  教授
职务: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化学系主任 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所长。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 - “ 无机化学 ” 负责人。
教师介绍:

教师简介:

??? 教学队伍中,有 6 名博士生导师。除计亮年院士外,龚孟濂、蔡少华、瞿俊雄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 11 人均为国内著名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毕业的博士;教学组成员平均年龄为 43 岁 , 其中 11 位博士平均年龄为 38 岁,实现了学历、职称、年龄的合理配置。这 11 位博士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1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2 人。

课程负责人 龚孟濂教授

??? 龚孟濂,男,汉族,籍贯广东省。 1982 年中山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化学系主任、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所长。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 - “ 无机化学 ” 负责人。 ?

??? 近 5 年来 主讲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主干基础课 “ 无机化学 ” 5 届,学生总人数约 1000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5 届, 10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 1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 - 无机化学,教育部, 2001 年 11 月起。

( 2 ) 2003 年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 - 无机化学,广东省教育厅, 2004 年 06 月起。

( 3 )中山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 无机化学,中山大学, 2003 年 06 月起。

( 4 )基础无机化学新教材体系的完善及教学方法改革,中山大学, 1999.01 - 2000.12 。

合作发表 教学研究 论文 5 篇

合作编著、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录:

1 . 李沅英、龚孟濂、杨燕生编著,《无机分离过程化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 1995 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

2 . 蔡少华、龚孟濂、史华红编著,《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

3 . 蔡少华、龚孟濂、刘杰编著,《无机化学习题解答》,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

外出 访问、研究 工作简历:

1989 年至 1991 年 , 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师从 William DeW. Horrocks, Jr. 教授从事发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研究。

1996 年起多次访问香港浸会大学,与黄伟国教授、谢国伟博士合作进行掺稀土多孔硅发光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无机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无机功能材料与纳米材料

???? 近年来他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近 5 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 28 篇被 SCI 收录,并被 SCI 引用 120 多篇次。目前他指导无机功能材料与纳米材料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并兼任 “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 博士生导师。他指导培养的研究生中有 1 人获广东省优秀硕士生奖。

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

1 . “ 稀土有机发光化合物的配位化学与应用基础研究 ” , 1998 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广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2 . 1999 年获中山大学许崇清教育奖。

3 . "Rare earth doping of porous silicon" ( “ 稀土掺入多孔硅中 ” ) ,2000 年 5 月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 6 , 056 , 868 )。专利发明人:谢国伟、黄伟国、龚孟濂、郑婉华。

4 . 1999 年 , 龚孟濂等首先提出了多孔硅掺稀土的一种新方法 “ 恒电位电解 ” 和一种全新的稀土硝酸盐 - 支持电解质 - 非乙醇有机溶剂电解体系 , 掺入了迄今已知最高浓度的稀土 , 显著改善了多孔硅在可见区的光致发光性能 , 在掺稀土多孔硅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有关论文见 : Gong Menglian, Shi Jianxin et al.,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 for fabrication of photoluminescent erbium-doped porous silicon , Applied Physics A (Rapid Communication) ( Germany ) , 1999,68(1): 107-110.

合作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

1. 张晓霞,谢国伟,罗莉,石建新,黄伟国,龚孟濂 * ,钇的共掺入对掺铒多孔硅体系中 1.54 m m 发 光 的增强作用, 化学学报, 2003 , 61 ( 9 ): 1430 – 1433. (SCI 收录 ) ( * 通讯联系人,下同)

2 . An Bao-Li , Gong Meng-Lian * , Ye Jian-Qing , Dong Junping , Li Ming-Xing , Yang Yan-Sheng, Synthesis and fluorescence of novel conjugated europium complex , J. Rare Earths, 2003, 21(5),512 – 518 (SCI 收录 )

3 . Qi Pang, Jianxin Shi*, Yu Liu, Menglian Gong et al. , A novel approach for preparation of Y 2 O 3 :Eu 3+ nanoparticles by microemulsion - microwave heating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2003, 103:57-61 . (SCI 收录 )

4. Bao-li An, Peng-yi Liu, Jian-xin Shi, Meng-lian Gong * et al., Preparation, photoluminesce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sodium tris(pyridine dicarboxylato) europate (III) complex incorporated into silica matrix, J Materials Science 2003, 14: 125 – 128. (SCI 收录 )

5. Bao-li An, Jian-qing Ye , Shao-liang Zheng , Jian-xin Shi , Xiao-ming Chen , Meng-lian Gong * , Yan Sheng Yang , Bright luminescence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ovel neutral europium complex, Polyhedron. , 2003 , 22 (19): 2719-2724. (SCI 收录 )

6. An Bao-li , Shi Jian-xin , Gong Meng-lian * , Yang Yan-sheng et al.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of a novel conjugated europium complex with 6-paramethylaniline carbonyl 2-pyridine carboxylate,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3 , 352 ( 1-2 ): 143–147, (SCI 收录 )

7. An Bao-li , Shi Jian-xin , Gong Meng-lian* , Yang Yan-sheng et al.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of a novel conjugated europium complex with 6-paracholoroaniline carbonyl 2-pyridine carboxylic acid, J. Luminescence, 2002, 99: 155-160 . (SCI 收录 )

8. LUO Yi-fan, AN Bao-li, YE Jian-qing, GONG Meng-lian* , SHI Jian-xin, MAI Kan-cheng, Preparation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Resin Incorporated with Sodium Tris (Pyridine Dicarboxylato) Europate (III), J.Rare Earths , 2002, 20 ( 4 ) : 318-321 .(SCI 收录 )

9. YANG Yan-sheng, AN Bao-li, GONG Meng-lian* ,SHI Hua-hong, LEI Heng-yi, MENG Jian-xin, Progress on Study of Luminescence of Rare Earth Organic Chelates, J.Rare Earths , 2002, 20 ( 3 ) : 161-166. (SCI 收录 )

10. 叶剑清,谢国伟,黄伟国,李嘉文,龚孟濂 * , 8- 羟基喹啉合锂作为发光层的明亮电致发光器件,中山大学学报 ( 自 ) , 2002 , 41 ( 4 ): 53-56.

11. 罗一帆,安保礼,麦堪成,石建新,张洪杰, 龚孟濂 * ,稀土有机配合物 Na3Eu(DPA)3-PC 树脂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应用化学, 2001 , 18 ( 9 ): 709-712.

12. Bao-li An , Jian-qing Ye, Meng-lian Gong*, Xian-hong Yin , Yan-sheng Yang , Shao-zhi Deng , Ning-sheng Xu , Luminesce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sodium tris(pyridine dicarboxylate) terbate(III) complex incorporated in silica matrix by sol-gel method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1, 36: 1335-1346. (SCI 收录 )

13. X. X. Zhang, H.Y. Sang, J.X. Shi, M.L.Gong* ,J.Y. Zhou, Z.R. Qiu, A novel approach for infrared optical activation of neodymium-doped porous silicon using microwave-radiation, J. Mater. Chem., 2001 , 11(2) : 696-698. (SCI 收录 )

14. J.X. Shi, X. X. Zhang, M.L.Gong et al., Photoluminescence of Erbium, Zinc and Copper-doped Porous Silicon and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for the metal-electrodeposition, Physica Status Solidi, 2000, 182 : 353-357. (SCI 收录 )

15. 石建新、张晓霞、龚孟濂等,阳极腐蚀条件及单晶硅类型对多孔硅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 ( 自 ) , 2000,39(3):64-68.

16. 石建新、田峻、龚孟濂 * 、周建英、蔡少华等,掺稀土多孔硅中稀土光学活化的新方法 - 微波热法,化学学报, 1999,57(8) : 901-906. (SCI 收录 )

17. 龚孟濂、曾春莲、石建新等,掺铕多孔硅的制备新方法 --- 恒电位电解及光致发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20(5) :750-753. (SCI 收录 )

18. M.L.Gong, J.X.Shi et al.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 for fabrication of photoluminescent erbium-doped porous silicon. Applied Physics A. 1999,68(1):107-110. (Rapid Communication) (SCI 收录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