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07 土建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李爱群 学校名称:  东南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wc.seu.edu.cn/jpkc/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7206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是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
l ????????? 对学生将来从事防灾减灾学科学术研究提供系统的基础训练
l?????????? 也是工程基础的综合应用平台和工程实践的交汇点
l?????????? 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l??????????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类研究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
l?????????? 掌握常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的抗震理论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常用建筑结构抗风、抗火及消能减振的理论设计方法
l?????????? 了解防灾减灾学科的研究动向、研究思想
l???????? 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培养解决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l???????? 深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本课程体现了防灾减灾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又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故与后续研究生的科研方向(研究生教学)联系密切,力求为学生继续深造、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同时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力求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及土木工程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国家建设和发展,力求让学生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性,在思想观念上有一次提高。
?
?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以结构抗震减震为主,同时介绍了结构抗风和抗火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灾源→灾害→抗灾、减灾,把不同灾害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由单纯的抗震到“抗、防”结合的理念的转变;反映了由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的转变。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共计40学时)为: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
(1)掌握本课程通用的防灾减灾基础理论知识
(2)在掌握共性的基本原理基础上,以工程结构抗震减震理论与设计为主线,以风灾、火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思想为分支,结合不同工程结构体系的特点,熟练、系统地掌握常用工程结构的计算模型和设计方法
(3)为从事防灾减灾学科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能够独立解决工程问题
?
课程难点与解决办法
  难点:
内容多、跨度大、学时少、要求高、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训练和整体工程概念。
解决办法:
l??????????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工程结构抗震减震理论与设计这根主线,注重系统性和先进性,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精选讲授内容,避免知识的零乱;对不同专业课程重点相应调整。
l?????????? 采用多种讲授方式。例如案例式、观摩式、讨论式(详见“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并能联系其他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l?????????? 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进行科研式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结合课程内容自主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将课程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
?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 安排
l?????????? 组织创新竞赛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方面的结构创新竞赛,提供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不断的训练也使学生敢动手、会动手,也更喜欢动手。
l?????????? 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内容,定期给出命题,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论文,再开辟时间交流讨论,共同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与快乐。
l?????????? 观摩防灾减灾学科研究生实验。在实验现场结合教学内容讲解实验,再观看实验全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和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对概念理解的欠缺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l?????????? 旁听防灾减灾学科学术沙龙讲座。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拓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向。
?
2) 目的
  为学生提供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之间架起桥梁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及对防灾减灾学科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
3) 效果
  每年主办一次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结构设计竞赛,促进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2005年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竞赛题目: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选派的两支代表队在49支参赛队中获总分第一、二名(本课程主讲教师叶继红教授为两支参赛队的主教练)。
2005年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共有94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得学校资助。
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坦然面对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复杂实际工程(例如网架、网壳工程的抗风、抗震设计)的课题。
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逐渐增强。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报考防灾减灾学科的考生人数逐年上升,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提高。
?
?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1)? 教材
l???????? 主教材
目前使用的主教材是由课程负责人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该教材系“十五”校规划教材,由课程组成员编写,2003年8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二次印刷。该教材是在我校编著的高等学校推荐教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上,为适应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组织编写的。
该教材突出了以下特点:
A、由通常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拓展至“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新增了结构隔震和消能减振、桥梁结构抗震、结构抗风和结构抗火等内容,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满足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
B、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由于本课程有实力雄厚的防灾减灾学科、结构工程学科科研力量做依托,故教材中相当部分的内容反映了课程组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C、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材增加了综合性习题及其难度,给出了结合实际的工程结构抗震、抗火、抗风设计实例,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训练。
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对自然灾害“抗、防”结合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由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研究的转变。
?
l????????? 补充教材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课程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编写。2005年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高等学校推荐教材,东南大学编著,课程负责人为第二主编,清华大学主审。第一版1999年6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第二次印刷。
两部教材均针对土木结构的抗震设计,由于内容集中,故在细节方面阐述得更为细致,“结构抗震设计”又恰是本课程的授课重点之一,故此补充教材十分必要。
?
2)扩充性资料
  地震、风、火等自然灾害对实际土木工程所造成破坏全过程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鲜明生动地了解自然灾害对土木结构破坏的宏观现象和机理,激发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动力实验方面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进展程度及研究手段,激发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探索精神,也为后续研究生教学奠定基础。
模型室是结合讲授内容,将构件和结构用实物展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消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
3)实践教学环境
   ◇ 防灾减灾学科学术沙龙讲座有专用教室
◇结构、结点模型有专用展室
◇结构实验中心可开展结构竞赛和课外研学活动
?
4)网络教学环境
  东南大学大部分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连接了校园网,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时使用。教务处建立了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课后使用。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库包括:
◇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电子讲稿
◇课程录像
◇习题、典型例题
◇扩展性思考题
◇试卷实例等
课程教育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等功能。学生可以在计算中心、图书馆或自备机房利用网上资源。
?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针对本课程内容多、口径宽、学时少的特点,针对六个教学要素,老、中、青教师定期做教学研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概况为理论与实践、原理与经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l????????? 课堂内
u????????? 精讲式。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集成、系统优化(见知识模块顺序一节),课堂上讲透教学重点,例如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的基础理论,以点带面,切实做到少而精,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
u????????? 案例式。引用研究成果和工程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例如现代防灾减灾新理念为何由单纯的“抗”转变为“抗、防”结合;通过多方案比较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l???????? 课堂外
u????????? 科研式训练+作业综合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提出要求,每个章节均有自学内容和扩展性思考题,学生需要自学部分内容并针对性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化学习,撰写专题小论文,例如分析比较高层建筑不同抗侧力体系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比较桥梁结构的抗震理论设计方法与建筑结构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u????????? 动手实验。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自主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在模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培养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学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地工作,另外,在创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对防灾减灾学科的热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l???????? 扩展知识来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程图书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通过课程组教师设计的各种实物模型、工程现场建设、竣工及工程事故图片、录像资料,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实现开放教学,提供大量知识的来源,由学生课后自主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
??? 改革考试方式。实行开卷考试,以综合分析题为主,有一定比例的课外知识列入考试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