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2.主讲教师情况(1) |
2(1)-1基本信息 |
姓名: |
邓晓芒?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8年4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4744? |
学位: |
硕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mdeng@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重点是德国古典哲学? | |
2(1)-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下) |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42 |
黑格尔辩证法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1 |
康德认识论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0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105 |
哲学史方法论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43 |
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98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
指导学位论文:本科生30篇,硕士生15篇,博士生9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1、与彭富春等四人共同主持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本人为第二主持人。
2、参与赵林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教育的艺术原理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3 年 2 期 |
独撰 |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
载钱理群主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赵林合著 |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1993年起 |
因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证书) |
2003年 |
教学研究课题“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三等奖。( 获奖证书) |
2003年 |
指导的陈虎平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2004年,指导梁林军的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获蓝月亮教金、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获奖证书 )(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参与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奖证书)。??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2(1)-3学术研究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西方形而上学史 |
北京大学外哲所 |
2001年 |
2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20万 |
主持 |
西方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 |
教育部 |
2002-2005 |
8万 |
主持 |
康德哲学研究 |
武汉大学 |
2002-2005 |
2万 |
主持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2004-2009 |
62万 |
主持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6期。独撰。 |
2 |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误解”(德文),[德国]今日中国2003年度6期。独撰。 |
3 |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2004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转摘,收入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独撰。 |
4 |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哲学研究》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5 |
“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文艺研究》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1年 |
《灵魂之旅》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 (获奖证书) |
2002年 |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获得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 |
2002年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获奖证书) |
2004年 |
译作《康德三大批判》被武汉大学发文表彰。(获奖证书)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2) |
2(2)-1基本信息 |
姓名: |
何卫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8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6668?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主任?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wph@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哲学? | |
2(2)-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86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15 |
哲学解释学导论 |
本科专业课 |
2 |
3 |
51 |
西方现代哲学导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6 |
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4 |
63 |
西方现代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2 | |
? |
2(2)-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解释学的演进与辩证法的自否定 |
教育部 |
2003-2007年 |
5万 |
主持 |
伽达默尔后期思想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2004-2008年 |
7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1.6万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解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效应:从1979年到2002年》,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另载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撰。 |
2 |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特征——兼谈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独撰。 |
3 |
《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载《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另载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独撰。 |
4 |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希腊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兼谈他在解释学中对语言辩证法的恢复》,载《中国诠释学》,第2辑,2004年。独撰。 |
5 |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载《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 | |
2.主讲教师情况(3) |
2(3)-1基本信息 |
姓名: |
雷红霞?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3年10月?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称: |
? |
电话: |
027-87236401? |
学位: |
学士? |
职务: |
党支部书记?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stella1982@sohu.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 |
2(3)-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必修课 |
3 |
6 |
600 |
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2 |
13 |
16-18 世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4 |
24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6人/篇;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7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本人所起作用 |
起止日期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参与 |
2001 - 2005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崇高理想的培育》,《武汉大学学报》 2005.3,独立署名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获奖证书 |
|
|
|
|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祟高理想的培育 ”学校优秀教学研究论文 |
武汉大学 |
独立署名 |
2005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6 |
|
湖北省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2.主讲教师情况(1) |
2(1)-1基本信息 |
姓名: |
邓晓芒?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8年4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4744? |
学位: |
硕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mdeng@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重点是德国古典哲学? | |
2(1)-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下) |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42 |
黑格尔辩证法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1 |
康德认识论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0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105 |
哲学史方法论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43 |
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98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
指导学位论文:本科生30篇,硕士生15篇,博士生9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1、与彭富春等四人共同主持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本人为第二主持人。
2、参与赵林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教育的艺术原理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3 年 2 期 |
独撰 |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
载钱理群主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赵林合著 |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1993年起 |
因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证书) |
2003年 |
教学研究课题“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三等奖。( 获奖证书) |
2003年 |
指导的陈虎平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2004年,指导梁林军的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获蓝月亮教金、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获奖证书 )(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参与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奖证书)。??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2(1)-3学术研究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西方形而上学史 |
北京大学外哲所 |
2001年 |
2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20万 |
主持 |
西方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 |
教育部 |
2002-2005 |
8万 |
主持 |
康德哲学研究 |
武汉大学 |
2002-2005 |
2万 |
主持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2004-2009 |
62万 |
主持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6期。独撰。 |
2 |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误解”(德文),[德国]今日中国2003年度6期。独撰。 |
3 |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2004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转摘,收入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独撰。 |
4 |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哲学研究》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5 |
“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文艺研究》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1年 |
《灵魂之旅》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 (获奖证书) |
2002年 |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获得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 |
2002年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获奖证书) |
2004年 |
译作《康德三大批判》被武汉大学发文表彰。(获奖证书)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2) |
2(2)-1基本信息 |
姓名: |
何卫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8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6668?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主任?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wph@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哲学? | |
2(2)-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86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15 |
哲学解释学导论 |
本科专业课 |
2 |
3 |
51 |
西方现代哲学导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6 |
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4 |
63 |
西方现代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2 | |
? |
2(2)-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解释学的演进与辩证法的自否定 |
教育部 |
2003-2007年 |
5万 |
主持 |
伽达默尔后期思想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2004-2008年 |
7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1.6万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解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效应:从1979年到2002年》,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另载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撰。 |
2 |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特征——兼谈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独撰。 |
3 |
《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载《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另载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独撰。 |
4 |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希腊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兼谈他在解释学中对语言辩证法的恢复》,载《中国诠释学》,第2辑,2004年。独撰。 |
5 |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载《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 | |
2.主讲教师情况(3) |
2(3)-1基本信息 |
姓名: |
雷红霞?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3年10月?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称: |
? |
电话: |
027-87236401? |
学位: |
学士? |
职务: |
党支部书记?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stella1982@sohu.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 |
2(3)-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必修课 |
3 |
6 |
600 |
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2 |
13 |
16-18 世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4 |
24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6人/篇;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7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本人所起作用 |
起止日期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参与 |
2001 - 2005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崇高理想的培育》,《武汉大学学报》 2005.3,独立署名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获奖证书 |
|
|
|
|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祟高理想的培育 ”学校优秀教学研究论文 |
武汉大学 |
独立署名 |
2005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6 |
|
湖北省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2.主讲教师情况(1) |
2(1)-1基本信息 |
姓名: |
邓晓芒?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8年4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4744? |
学位: |
硕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mdeng@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重点是德国古典哲学? | |
2(1)-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下) |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42 |
黑格尔辩证法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1 |
康德认识论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0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105 |
哲学史方法论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43 |
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98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
指导学位论文:本科生30篇,硕士生15篇,博士生9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1、与彭富春等四人共同主持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本人为第二主持人。
2、参与赵林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教育的艺术原理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3 年 2 期 |
独撰 |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
载钱理群主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赵林合著 |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1993年起 |
因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证书) |
2003年 |
教学研究课题“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三等奖。( 获奖证书) |
2003年 |
指导的陈虎平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2004年,指导梁林军的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获蓝月亮教金、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获奖证书 )(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参与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奖证书)。??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2(1)-3学术研究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西方形而上学史 |
北京大学外哲所 |
2001年 |
2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20万 |
主持 |
西方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 |
教育部 |
2002-2005 |
8万 |
主持 |
康德哲学研究 |
武汉大学 |
2002-2005 |
2万 |
主持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2004-2009 |
62万 |
主持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6期。独撰。 |
2 |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误解”(德文),[德国]今日中国2003年度6期。独撰。 |
3 |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2004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转摘,收入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独撰。 |
4 |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哲学研究》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5 |
“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文艺研究》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1年 |
《灵魂之旅》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 (获奖证书) |
2002年 |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获得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 |
2002年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获奖证书) |
2004年 |
译作《康德三大批判》被武汉大学发文表彰。(获奖证书)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2) |
2(2)-1基本信息 |
姓名: |
何卫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8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6668?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主任?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wph@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哲学? | |
2(2)-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86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15 |
哲学解释学导论 |
本科专业课 |
2 |
3 |
51 |
西方现代哲学导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6 |
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4 |
63 |
西方现代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2 | |
? |
2(2)-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解释学的演进与辩证法的自否定 |
教育部 |
2003-2007年 |
5万 |
主持 |
伽达默尔后期思想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2004-2008年 |
7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1.6万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解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效应:从1979年到2002年》,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另载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撰。 |
2 |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特征——兼谈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独撰。 |
3 |
《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载《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另载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独撰。 |
4 |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希腊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兼谈他在解释学中对语言辩证法的恢复》,载《中国诠释学》,第2辑,2004年。独撰。 |
5 |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载《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 | |
2.主讲教师情况(3) |
2(3)-1基本信息 |
姓名: |
雷红霞?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3年10月?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称: |
? |
电话: |
027-87236401? |
学位: |
学士? |
职务: |
党支部书记?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stella1982@sohu.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 |
2(3)-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必修课 |
3 |
6 |
600 |
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2 |
13 |
16-18 世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4 |
24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6人/篇;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7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本人所起作用 |
起止日期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参与 |
2001 - 2005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崇高理想的培育》,《武汉大学学报》 2005.3,独立署名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获奖证书 |
|
|
|
|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祟高理想的培育 ”学校优秀教学研究论文 |
武汉大学 |
独立署名 |
2005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6 |
|
湖北省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2.主讲教师情况(1) |
2(1)-1基本信息 |
姓名: |
邓晓芒?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8年4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4744? |
学位: |
硕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mdeng@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重点是德国古典哲学? | |
2(1)-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下) |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42 |
黑格尔辩证法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1 |
康德认识论研究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1 |
50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105 |
哲学史方法论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43 |
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5 |
98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
指导学位论文:本科生30篇,硕士生15篇,博士生9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1、与彭富春等四人共同主持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本人为第二主持人。
2、参与赵林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教育的艺术原理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3 年 2 期 |
独撰 |
关于大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
载钱理群主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赵林合著 |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1993年起 |
因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证书) |
2003年 |
教学研究课题“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三等奖。( 获奖证书) |
2003年 |
指导的陈虎平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2004年,指导梁林军的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4年 |
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获蓝月亮教金、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获奖证书 )(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参与的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奖证书)。??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2(1)-3学术研究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西方形而上学史 |
北京大学外哲所 |
2001年 |
2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20万 |
主持 |
西方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 |
教育部 |
2002-2005 |
8万 |
主持 |
康德哲学研究 |
武汉大学 |
2002-2005 |
2万 |
主持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2004-2009 |
62万 |
主持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6期。独撰。 |
2 |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误解”(德文),[德国]今日中国2003年度6期。独撰。 |
3 |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2004年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著精华”转摘,收入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独撰。 |
4 |
“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哲学研究》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5 |
“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文艺研究》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1年 |
《灵魂之旅》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 (获奖证书) |
2002年 |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获得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 |
2002年 |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获奖证书) |
2004年 |
译作《康德三大批判》被武汉大学发文表彰。(获奖证书)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2) |
2(2)-1基本信息 |
姓名: |
何卫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8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6668?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主任?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wph@whu.edu.cn?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哲学? | |
2(2)-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86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15 |
哲学解释学导论 |
本科专业课 |
2 |
3 |
51 |
西方现代哲学导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6 |
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4 |
63 |
西方现代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12 | |
? |
2(2)-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所起作用 |
解释学的演进与辩证法的自否定 |
教育部 |
2003-2007年 |
5万 |
主持 |
伽达默尔后期思想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2004-2008年 |
7万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1.6万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西方解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效应:从1979年到2002年》,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另载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撰。 |
2 |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特征——兼谈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独撰。 |
3 |
《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载《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另载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独撰。 |
4 |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希腊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兼谈他在解释学中对语言辩证法的恢复》,载《中国诠释学》,第2辑,2004年。独撰。 |
5 |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载《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独撰。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 | |
2.主讲教师情况(3) |
2(3)-1基本信息 |
姓名: |
雷红霞?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3年10月?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称: |
? |
电话: |
027-87236401? |
学位: |
学士? |
职务: |
党支部书记?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stella1982@sohu.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 | |
2(3)-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必修课 |
3 |
6 |
600 |
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2 |
13 |
16-18 世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专业必修 |
3 |
4 |
24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6人/篇;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7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人/篇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本人所起作用 |
起止日期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参与 |
2001 - 2005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崇高理想的培育》,《武汉大学学报》 2005.3,独立署名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获奖证书 |
|
|
|
|
|
“ 西方哲学史教学与祟高理想的培育 ”学校优秀教学研究论文 |
武汉大学 |
独立署名 |
2005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参与 |
2006 |
|
湖北省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湖北省教育厅 |
参与 |
2006 | | |
? | ? |
2(3)-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参与邓晓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振兴计划。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休谟人性哲学的意义及困境》,载于《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独立署名; |
2 |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载于《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论点摘编;独立署名; |
3 |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载于《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独立署名; |
4 |
《西方哲学中的知识与信信仰关系探析》,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独立署名; |
5 |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载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全文转载。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3年 |
5 |
| | ? | |
2.主讲教师情况(4) |
2(4)-1基本信息 |
姓名: |
曾晓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8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 |
电话: |
027-68761156?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xiaopingzeng@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德国古典哲学? | |
2(4)-2教学情况 |
|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3 |
120 |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 |
本科专业课 |
?3 |
?2 |
?96 |
康德伦理学 |
本科专业课 |
?2 |
?1 |
?10 |
黑格尔辩证法 |
本科专业课 |
?3 |
?1 |
?51 | |
? |
2(4)-3学术研究 |
|
|
? |
 |
| |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康德与中世纪哲学 |
哲学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
2001-2002 |
主持 |
康德晚期哲学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 |
2004-2005 |
?主持 |
康德伦理思想研究 |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2002-2005 |
主持 |
康德与儒家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
哈佛 ·燕京访问学者项目 |
2003-2004 |
主持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参与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2001.5 ; 独撰。 |
2 |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罗伊主义的幸福理想”, 《价值论与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
3 |
“休谟论人类知性”,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
“休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5 |
“德国启蒙运动与英国哲学”,载《英国哲学与启蒙时代》(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2005年12月,译著《道德原则研究》(休谟),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获奖证书) | ? | |
主持教师介绍
职务:
|
无
|
教师介绍:
|
1.课程负责人信息 |
1-1基本信息 |
姓名: |
赵林?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4年11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博导? |
电话: |
027-68762092?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lzhao@hb165.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 | |
1-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课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250 |
西方哲学史 |
全校公共课 |
3 |
6 |
2310 |
西方文化概论 |
全校公共课 |
2 |
5 |
1310 |
古希腊罗马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25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8 |
西方近代宗教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2 |
12 |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讲授“西方近代宗教哲学”课程( 36 课时)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篇; 指导硕士生毕业论文(8)篇; 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5)篇。
其它实践性教学内容: 作为主教练指导武汉大学辩论队获得2001年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经费 |
主持或参加 |
起止日期 |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 万元 |
主持 |
2001 - 2005 |
武汉大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费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1.5 万元 |
与邓晓芒教授共同承担 |
2002 - 2004 |
“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万元 |
主持 |
2004 - 2007 |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 万元 |
主持 |
2004 - 2007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4.4 万元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 |
世界哲学 |
2002年增刊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邓晓芒合著 |
通识课教材更应该重视知识性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5 年第 4 期 |
独撰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2000年 |
获得宝钢教育奖(获奖证书) |
2001年9月 |
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获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新加坡,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 奖杯) |
2003年4月 |
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奖证书 ) |
2003年9月 |
被评为武汉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获奖证书) |
2004年 |
指导张仕颖的博士论文《十架无我——马丁-路德称义神学研究》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5年 |
教学研究论文《通识课教材更应该重视知识性》获武汉大学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获奖名单) |
2006年 |
本人主持的武汉大学首批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荣获湖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2006年 |
主持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 |
1-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讫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承担工作 |
|
|
|
|
|
|
1 |
18 —— 19 世纪德国宗教哲学的发展 |
教育部“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 |
2002 -2005 |
5 万元 |
主持 |
2 |
17 —— 18 世纪英国自然神论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03 — 2006 |
7 万元 |
主持 |
3 |
西方理性精神及其对中国现代发展的意义 |
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
2003 -2005 |
本人可支配 2 万元 |
主要参与者 |
4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本人可支配2.3万 |
主要参与者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论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独立署名; |
2 |
《 神秘主义与理性的双重扬弃——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演化与实质》,载《 天津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独立署名; |
3 |
《英国自然神论初探》,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5期,独立署名; |
4 |
《论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第二十四期( 2006年1月) ,独立署名; |
5 |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独立署名。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获奖题目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
专著《西方宗教文化》 |
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武汉大学 |
2002 年 6 月 |
独立署名 |
获奖证书 | | ? | |
1.课程负责人信息 |
1-1基本信息 |
姓名: |
赵林?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4年11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博导? |
电话: |
027-68762092? |
学位: |
博士? |
职务: |
无? |
传真: |
027-68752861? |
所在院系: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E-Mail: |
lzhao@hb165.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 |
研究方向: |
西方哲学? | |
1-2教学情况 |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课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
|
|
|
|
西方哲学史(上、下) |
本科专业基础课 |
3 |
4 |
250 |
西方哲学史 |
全校公共课 |
3 |
6 |
2310 |
西方文化概论 |
全校公共课 |
2 |
5 |
1310 |
古希腊罗马哲学原著选读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2 |
25 |
德国古典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3 |
1 |
8 |
西方近代宗教哲学专题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2 |
12 |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讲授“西方近代宗教哲学”课程( 36 课时) | |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篇; 指导硕士生毕业论文(8)篇; 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5)篇。
其它实践性教学内容: 作为主教练指导武汉大学辩论队获得2001年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 |
? |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经费 |
主持或参加 |
起止日期 |
|
|
|
|
|
武汉大学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 万元 |
主持 |
2001 - 2005 |
武汉大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费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1.5 万元 |
与邓晓芒教授共同承担 |
2002 - 2004 |
“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万元 |
主持 |
2004 - 2007 |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教务部 |
3 万元 |
主持 |
2004 - 2007 |
外国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武汉大学 |
4.4 万元 |
参与 |
2004 - 2009 | |
? |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题目 |
期刊 / 出版社 |
发表时间 |
署名情况 |
|
|
|
|
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 |
世界哲学 |
2002年增刊 |
独撰 |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
学习与探索 |
2005 年第 2 期 |
与邓晓芒合著 |
通识课教材更应该重视知识性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5 年第 4 期 |
独撰 | |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
2000年 |
获得宝钢教育奖(获奖证书) |
2001年9月 |
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获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亚军(新加坡,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 奖杯) |
2003年4月 |
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奖证书 ) |
2003年9月 |
被评为武汉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获奖证书) |
2004年 |
指导张仕颖的博士论文《十架无我——马丁-路德称义神学研究》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获奖证书 ) |
2005年 |
教学研究论文《通识课教材更应该重视知识性》获武汉大学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获奖名单) |
2006年 |
本人主持的武汉大学首批名牌(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建设项目验收被评为优秀。( 获奖证书 ) |
2006年 |
荣获湖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2006年 |
主持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公示网页 ) | |
?
? |
| ? |
1-3学术研究 |
|
|
? |
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讫时间 |
科研经费 |
本人承担工作 |
|
|
|
|
|
|
1 |
18 —— 19 世纪德国宗教哲学的发展 |
教育部“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 |
2002 -2005 |
5 万元 |
主持 |
2 |
17 —— 18 世纪英国自然神论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03 — 2006 |
7 万元 |
主持 |
3 |
西方理性精神及其对中国现代发展的意义 |
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
2003 -2005 |
本人可支配 2 万元 |
主要参与者 |
4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本人可支配2.3万 |
主要参与者 |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论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独立署名; |
2 |
《 神秘主义与理性的双重扬弃——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演化与实质》,载《 天津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独立署名; |
3 |
《英国自然神论初探》,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5期,独立署名; |
4 |
《论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第二十四期( 2006年1月) ,独立署名; |
5 |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独立署名。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获奖题目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
专著《西方宗教文化》 |
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武汉大学 |
2002 年 6 月 |
独立署名 |
获奖证书 | | ? | | D>
|
2003 — 2006 |
7 万元 |
主持 |
3 |
西方理性精神及其对中国现代发展的意义 |
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
2003 -2005 |
本人可支配 2 万元 |
主要参与者 |
4 |
教育部振兴计划 |
教育部 |
2001-2006 |
本人可支配2.3万 |
主要参与者 |
? |
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 |
《论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独立署名; |
2 |
《 神秘主义与理性的双重扬弃——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演化与实质》,载《 天津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独立署名; |
3 |
《英国自然神论初探》,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5期,独立署名; |
4 |
《论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第二十四期( 2006年1月) ,独立署名; |
5 |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独立署名。 | |
? |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
获奖题目 |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顺序 |
获奖证书 |
|
|
|
|
|
|
专著《西方宗教文化》 |
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武汉大学 |
2002 年 6 月 |
独立署名 |
获奖证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