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中国法制史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2.主讲教师情况(1)
2(1)-1基本信息
姓名: 朱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年3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58908016?
学位: 博士? 职务: 副校长? 传真: ?
所在院系: 研究生院? E-Mail: ?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校办?
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史 比较法?
2(1)-2教学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法制史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000-2003级共560人
(2)中国法律史专题研究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3)中国近代法律史专题研究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4)中国近代法律研究?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在学生实习方面,作为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2000-2004年组织了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多次到实习基地考察,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亲自组织建设研究生实习基地。
(2)2001-2005年为18名博士生指导论文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制史》,司法部教材规划项目,1997-2001年;
(2)《中国法制史》基本史料扩展研读,校内项目,2003年;
?
2(1)-3学术研究
(1)中国近现代司法改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人;
(2)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范项目,项目主持人;
(3)中国法律制度近代化研究,北京市“十五”规划项目,项目主持人
?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基本信息
姓名: 徐世虹?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4年10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称: ? 电话: 13651379059?
学位: 博士? 职务: 所长? 传真: ?
所在院系: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E-Mail: shihong@a-1.net.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00088)?
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史与秦汉简牍?
2(2)-2教学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1)中国法制史?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学时/周,2000-2004级分别在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学院、成教学院主讲,共260人
(2)中国古代法律典籍研究) 3学时/周? 2001-2005级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3)中国法制史基础史料研究? 4学时/周? 2004-2005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研究生,配合国家有关机构对法律古籍资料进行整理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盟水斋存牍》,法律古籍整理集体成果,本人承担全书的选题策划并一半的审稿工作,同时为主要整理者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中华法系的复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子课题《古代法律文献与传统社会》,学校211工程,项目负责人
?
2(2)-3学术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沈家本全集》主持人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汉代的继承法》,独立,《政法论坛》2002年第5期。
(2)《张家山二年律令简所见之损害赔偿规定》,独立,《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3)《九章律再认识》,独立,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
(4)《“三环之”、“刑复城旦舂”、“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独立,《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5)《秦汉简牍中的不孝罪诉讼》,独立,《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基本信息
姓名: 张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0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58909309?
学位: 博士? 职务: 法学院副院长? 传真: ?
所在院系: 法学院? E-Mail: Zhangsheng10@sohu.com?
通信地址(邮编):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办(102249)?
研究方向: 中国法制史、比较法?
2(3)-2教学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中国法制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学时/周2001-2005授课学生为五届,近1350人
?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自2001-2005年,指导本科生与第二学士学位生毕业论文10人;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3人
(2)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组织建设了法学院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参加撰写教育部统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美国高校资助制度及其借鉴》,载《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3年12月,荣获“中国政法大学杰出青年”称号,并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2)2004年5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
2(3)-3学术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1)2002年3月,“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项目获得霍英东青年基金资助;
(2)、个人独著《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与继受法的整合为中心》,获司法部2003年度优秀法学著作三等奖;
(3)2004年6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近代民法典的文化结构分析”
?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民初大理院司法独立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2)、《中国近代行政法院的沿革》载《行政法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律史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民初大理院民事判例要旨的性质》载《人文杂志》2003年10月号;
(4)、《新见史料及其所揭示的<大清民律草案>编订问题》载中国台湾《中国法制史研究》第4期,2003年12月刊行;
?
?
2.主讲教师情况(4)
2(4)-1基本信息
姓名: 张中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年9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82565892?
学位: 博士? 职务: 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 传真: 58908272?
所在院系: 法律史学研究中心? E-Mail: nuzzq@tom.com?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100088)?
研究方向: 法律文化?
2(4)-2教学情况
1、法律史博士生专题研究(集体指导课)
?2、比较法律文化
?
2(4)-3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1、2001年主持南京大学“985”工程“亚太法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项目经费20万)
2、2001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一主持人。(项目经费20万)
3、2002年承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委托项目“中国法律文化概论”(1万)。
4、2002年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高见泽磨教授合作“中日法律文化交流”(50万日元)。
5、2005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211工程”项目“中华法系复兴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子项目。(项目经费10万)?
论 文
1、 “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法学》2002年第1期(被转载)。
2、 “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法学》2004年第3期。
3、张中秋等:“二OO四年法律史学新进展”,《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4、 “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法学》2005年第5期。
5、 “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全本/中文简体版),《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著 作
1、张中秋著:《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25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就该书发表了长篇评论。
2、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3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张中秋(与金眉)编著:《中国民法通史(隋唐)》(张晋藩主编),8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张中秋著:《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26万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张中秋编:《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研讨会文集》,42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获 奖
1、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200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2003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人主持并合著第4卷《隋唐法制史》。
?
?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张晋藩 职称:  教授
职务:  终身教授
教师介绍:
1.课程负责人信息
1-1基本信息
姓名: 张晋藩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0年7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010-58908274?
学位: 硕士? 职务: 终身教授? 传真: 无?
所在院系: 法律史研究中心? E-Mail: ydd_ld@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中心(100088)?
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史?
1-2教学情况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法制史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学时/周,2000-2003级共560人
(2)中国古代法律史专题研究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3)中国近代法律史专题研究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4)中国古代法文化史专题研究?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 4学时/周,法律史专业2000-2005级共90人
?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2001-2005年为6名博士生指导论文
?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研究 本校校改项目 2005-2008年
(2)“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建设” 本校校改项目 2006年
(3)“中华法系的复兴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本校“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2005年-2007年
?(4)“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法制史》,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2004年
?
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道德与文章并重,言教与身教并行”,《守望法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教育思想要有高起点”,《守望法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法治与法学”,《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11月第2期
(4)“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中国法制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
1-3学术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1).2001-2005主持国家项目“中华大典”(法律典);
(2).2001年主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
(3).2003年主持国家项目“清史(法律志)”;
(4).2004年主持教育部项目“中国古代监察法制研究”;
(5).2005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211”项目“中华法系的复兴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项;;
?
?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重塑中华法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法评论》2001年卷
(2)“综论独树一帜的中华法文化”,韩中法学会《中国法研究》2005年6月第5辑
(3)“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中国法史学精粹》2005年卷
(4)“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5)“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
?
?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2)“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法制史》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3)《中国法制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