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
|
|
教师介绍:
|
陈建强,男,1957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1980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83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地层古生物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近年来,主要从事层序地层、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的大灭绝及其后的复苏、辐射研究、城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震构造探测、抗震防灾等方面的研究。合著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有70余篇。先后担任《古生物学报》编委,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主编出版的《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2004)获得2006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教材,作为课程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沉积学及古地理学”课程获得2006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课程。
近五年主要教学成果
教学经历和教学任务 |
????1986年被聘为讲师,1990年被聘为副教授,1998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导师。 自1983年研究生毕业和留校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先后讲授本科生课程沉积学(40学时)、沉积古地理学(40学时)、沉积学及古地理学(48学时)、地史学(30学时, 48学时),地层学(40学时), 讲授研究生课程综合地层学、现代地层古生物学等课程数十次。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6人。带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指导学士论文数十人次。负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科“沉积学及古地理学”课程建设,主编出版“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材(地质出版社,2004)。参加了各个教学环节工作,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
近五年主要教学研究领域及其成果 |
2004年主编出版教材《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本教材为200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成果,并获得2006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教材。 负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地质学专业(含理科基地班)主干课程《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从1995年起,组织教学组骨干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博士)2人,讲师(博士)1人,实验员(博士)1人,并聘请王鸿祯院士担任课程指导。课程在2005年211验收时得到优秀评价,通过全面教学基础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和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授课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等,本课程获得了2006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课程称号。 作为主要骨干,长期参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教学和课程建设。 参加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质类本科教育与本科后继教育协调与统一”,完成“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增加专业基础课时的设想”论文。
|
教学获奖及荣誉成果 |
1993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附件1); 1994年获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附件2); 199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郝诒纯地质教学奖; 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一期建设集体贡献一等奖; 2006年《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主编)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教材(附件3); 2006年“沉积学及古地理学”课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市级精品课程称号(附件4)。
| |
?
近五年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的研究领域 |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近年来,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的灭绝及其后复苏与辐射研究,城市第四纪地质与地震探测的研究。
|
主要的学术贡献 |
①在早古生代四射珊瑚分类、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珊瑚骨骼微细构造, 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应用电镜研究珊瑚骨骼微细构造的论文,与王鸿祯院士共同完成四射珊瑚修订方案,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②首次提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的大灭绝及其后的复苏与辐射型式,首次将生物新生型进一步分为土著-新生型(endemic-debutantes)、迁出-新生型(emigrant-debutantes)和迁入-新生型(immigrant-debutantes)3种类型。 ③在建立扬子、华北和塔里木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系统、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对比和海平面控制因素探讨方面起主要作用。 ④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践中,首次提出了沉积岩区填制“层序-组图”的新方法和应用范例。 ⑤将层序地层学思路与方法应用于城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在建立城市小型陆相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和地层格架及其构造与环境解释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⑥最早主编出版《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2004年地质出版社,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近5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
1、陈建强,2000,上扬子地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见:王鸿祯等,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陈建强等,2000,层序地层、地层界线优化与新型沉积岩区地质图。见:王鸿祯等,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第八章。 3、陈建强等,2001,山东淄博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 247-253。 4、陈建强等,2001,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15(3): 254。 5、陈建强等,2001,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地层学杂志,25(4):241-298。 6、陈建强等,2003,层序地层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见:《二十世纪末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新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7、陈建强等,2004,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复苏与辐射。见:戎嘉余、方宗杰(主编),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8、陈建强等,2005,滇东北大关地区早志留世晚期(Telychian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 44(2): 229—246。 9、 Chen Jianqiang, et al, 2006, Early Silurian (Telychian) rogose coral fauna of Daguan area, northeast Yunnan Province, China. Front. Biol.China(2006)3: 332-344. 10、陈建强等,2006,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四射珊瑚的辐射演化。见:戎嘉余(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北京:科学出版社,第3章,第8节。
|
近5年来完成的主要科研报告 |
中国地震局城市活断层探测试验项目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题福州市钻孔分层对比与第四系现今构造格架分析(2002)。 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题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第四系三维层序-构造可视化建模与分析跨断层钻孔探测报告(2003);(2)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第四系跨断层钻孔探测地层划分对比与形成环境研究(2004)。 中国地震局、邯郸市人民政府“十五”重点项目《邯郸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市区震害预测》专题: (1)邯郸市第四系三维层序-构造可视化建模与分析跨断层钻孔探测报告(2006); (2)邯郸市第四系控制性钻孔地层划分对比与形成环境研究(2007); (3)邯郸市第四系跨断层钻孔探测地层划分对比与形成环境研究(2007)。 中国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昆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题: (1)昆明市晚第四系钻孔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区域勘探优化布线(2004); (2)昆明市第四系控制性钻孔地层划分对比与形成环境研究(2006); (3)昆明市第四系跨断层钻孔探测地层划分对比与形成环境研究(20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