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大学物理教研室现有教师33人、实验技术人员9人;其中,教授8人,占24%、副教授10人,占30%、讲师6人,占18%、工程师5人,占15%,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18%、15人具有硕士学位,占45%。45岁以上8人,占24%、35~45的有10人,占30%,35岁以下有15人,占45%。拥有一个本科物理专业(光信息科学和技术方向),在校学生250人,除了物理专业的课程之外,每年承担全校2900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 1997年和2002年这2门课程分别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优质课程。

主要教学人员状况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罗中杰

1964.8

教授

大学物理

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陈绮丽

1971.12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魏有峰

1963.8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陈刚

1958.8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杨勇

1963.8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左谨平

1956.8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程永进

1959.11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韩艳玲

1965.10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姜大华

1947.8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谭季麓

1948.3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毕洁

1980.6

助教

大学物理

辅导教师

左小敏

1978.11

助教

大学物理

辅导教师

汤型正

1964.10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黄宏炜

1958.9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李铁平

1966.3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苑新喜

1968.11

副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周利娜

19760.4

助教

大学物理

辅导教师

郑广

1965.11

教授

大学物理

主讲教师

年龄结构:50~60岁3人,40~50岁12人,40岁以下18人。

学缘结构:教师毕业的院校有9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所学专业有光学、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理论物理、凝聚太物理、激光物理等。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罗中杰 职称:  教授
职务:  讲师
教师介绍:
课程负责人

经历简介:

  罗中杰,男,生于1964年8月,汉族,湖北竹溪人,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大学物理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历任讲师(1991年)、副教授(1997年)、教授(2004年)。

  1985年7月在四川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完成教学情况:

  参加工作以来,主讲“大学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光学”等五门课程。

主持和参加过的项目有

  1、硬质合金钎具钻具材料的摩擦学研究

  2、二氧化硅晶体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3、摩擦磨损性能的仿真与实现

  4、测波速实验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5、电磁波演示仪的制作

  6、青年教师专项基金

  7、柯石英及退变质石英多晶以及界面过度带的超微结构研究

  8、超高压变质岩纳米级流体包裹体超微构造的透射电镜研究

  9、光电子技术与高精度实验仪器研制

  10、“大学物理典型问题计算机模拟计算及计算结果图示化”

  11、大学物理网上自测系统

  12、面向21世纪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13、狭义相对论几何表示法

  14、在物理专业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15、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需要 优化物理教学内容

  16、运用现代化教学设计理论,建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获奖情况

  1、2002年获中国学校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

  2、2001年5月获湖北省优秀实验工作者;

  3、2000年获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4、2000年获校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五);

  5、1999年获武汉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三);

  6、1999年获省高校电教教材三等奖(排名第三);

  7、1999年获中南区优秀图书一等奖(排名第四);

  8、1999年获系教学工作优秀工作者;

  9、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先进抗洪队员;

  10、1998年 获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排名第一);

  11、1998年获系科研工作优秀个人。

发表论文情况

  1、“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氮离子注入纯铁的抗磨性机理”

  2、“提高智能型变频X射线探伤机可靠性的研究”

  3、“现代科技的宏观体系及安全科技体系”

  4、“标准弱电流源装置原理及其应用”

  5、“物理学教学自测系统的实现”

  6、“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践与探讨”

  7、“大学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实践与体会”

  8、“重视习题讲评课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9、“便携式高电压绝缘设备安全监测仪的研制”

  10、“大学物理的总结性考试”

  11、“网络安全的守护神-防火墙”

  12、“简单实用安全驱动电路的设计”

  13、“彩色图像着色”

  14、“智能化Xγ射线报警记录仪的研制”

  15、“线性中立双曲型时滞偏微分方程解振动的充要条件”

  16、“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7、“单层厚度变化对Cu/Ni多层膜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