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仪器分析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姓名: 方惠群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0年4月?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称: ? 电话: 025-83597436?
学位: 学士? 职务: 教育部世行专家组? 传真: 025-83597436?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fhq710@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10093?
研究方向: 生物电分析化学?
2(1)-2教学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1999年以来? 主讲“仪器分析”,化学化工学院, 基础课, 4学时/周,四届,约35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1999-2005? “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化工学院, 基础课, 6x2学时/周,四届,约200人。
? 2.培养硕士4名,指导本科论文每年2-3名,指导博士生4名。
?
三、 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1998,主要负责人;
 2.“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2001,主要负责人;
3.“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2003,主持人;
 4.南京大学 “985”工程——“仪器分析多媒体课件”,2000,主要负责人;
 5.南京大学 “985”工程——“仪器分析网络建设”, 2000,主要负责人。
?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2002;
2.方惠群,余哓冬,史坚 " 仪器分析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
3.于俊生,郑修文,张剑荣,方惠群等,“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化学,17(4),2002,13。
?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
1.2004年“仪器分析课程”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2005年"仪器分析"新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3.2003年“仪器分析课程”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1997年“仪器分析教学改革”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

?
2(1)-3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DNA半导体纳米量子点新探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2003--在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2.“新型农药载体研究”,企业委托,2001--在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 Variable thickness thin-layer cell for electrochemistry and in situ UV-vis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Raman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Jun-Sheng Yu, (于俊生)Chen Yang, Hui-Qun Fang(方惠群)
Anal.Chim. Acta , 420 (2000) 45-55.
2.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uric acid at cystei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Zhu yan, Jian-Rong Zhang , Hui-Qun Fang(方惠群)
Anal. Lett, 1999, 32, 223-234.
3. “Immobiliza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on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modilied gild Electrode for the dete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Jian-Jun Sun, Hui-Qun Fang(方惠群), Hong-Yuan Chen
Analyst, 1998, 123, 1365-1366.
4. “Electrochemical polmerization of toluidine blu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amperometric determmination of β-D-glucose”
Dong-Mei Zhou, Jian-Jun Sun, Hong-Yuan Chen, Hui-Qun Fang(方惠群)
??? Electrochim. Acta, 1998, 43 (12-!3), 1803-1809.
5.多用途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的设计和表征
?? 杨晨,于俊生, 周桃玉,方惠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5-1209,1999.
?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
1、“辅酶I(NADH)与若干重要生物小分子在仿生界面上的电催化”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教育部,排名第六,2001年
2、“蛋白质和酶的电荷传递及界面行为与电化学分析法的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教育部,排名第三,1999年
?

?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基本信息
姓名: 张剑荣?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25-83686130?
学位: 理学博士? 职务: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传真: 025-83317761?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jrzhang@nj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1009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
2(2)-2教学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仪器分析
基础课
4
4届,300人
基础化学
基础课
2
1届,80人
仪器分析实验
基础课
5
5届,300人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课
8
2届,32人
大学化学实验
基础课
8
2届,32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近五年,指导过本科生毕业论文15 人, 研究生8.5名。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理科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管理改革方案和实践 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 主持人,2001~2004。
  2.全国高等院校化学系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和实验室基本条件研究,教育部,参加者, 2003~2004。
  3. 2000年,2002年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大学化学实验,参加者,教育部,2年/次。
  4. 2003年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仪器分析,参加者,教育部,2年/次。
  5. 南京大学2001年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双向互动教学系统,主要参加者,2001-2003年。
?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1.张剑荣. 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高等化学教学成果撷英》.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215
  2.叶蕾,张剑荣,翁筠蓉,戚苓. 光化学还原--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武汉大学学报(化学专刊),2001,(47) : 58
  3.张剑荣等.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和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1) : 95。
4.张剑荣等,仪器分析开放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河南郑州,2005年,P594.
5. 王志林,张剑荣等,浅谈“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河南郑州,2005年,P666.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4年“仪器分析课程”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004年“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实践”教改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获奖者)。?
3“理科化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教改项目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获奖者)、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第四获奖者)。
  

?
2(2)-3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SC291卷绕式双电层电容器,,江苏省高新技术计划(BG2004028),2004~2006,第二承担单位主持人。
  2.片式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江苏省高科技攻关计划(BE2004069),2004~2006,第二承担单位主持人。
  3.超级电化学电容器的基础研究,南通市铝电解电容器工程研究中心,2000~2003,主持人。
  4.纳米光电子和电子材料体系、器件构造及集成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2003AA302740),主要参加者。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Jian-Rong Zhang, Dechen Jiang, Bin Chen, Junjie Zhu,Liping Jiang, Huiqun Fang,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stry of Hydrous Ruthenium Oxide/Active Carbo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 J. Electrochem,Soc. A1362,148(2001)
  2.Yan Zhu, Jian-Rong Zhang*, Huiqun Fang,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Uric Acid at cystei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Anal.Letter, 263,33(2),1999
  3.Jian-Rong Zhang, Bin Chen, Wei-Kuan Li,Jun-Jie Zhu, Liping Jiang,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Amorphous Hydrous Ruthenium Oxide/Active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4479,16(28-29), 2002
  4.Jian-Rong Zhang,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irradiation in preparing conducting polymer as active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 Materials Letters, 2005,59,800~803
  5.Tao Ding, Jian-Rong Zhang, Su Long, Jun-Jie Zhu, Systhesis of HgS and PbS nanocrystals in a polyol solvent by microwave heating,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46-52,66, (2003)

?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基本信息
姓名: 夏兴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年7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25-83597436?
学位: 理学博士? 职务: 教研室主任? 传真: 025-83597436?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xhxia@nj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1009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
2(3)-2教学情况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
1.? 仪器分析,基础课,4周学时;1届,共120人;
2.? 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6周学士,4届,共240人;
3.? In-situ interfacial spectroscopy(原位表界面波谱学)双语教学,硕士专业课,2周学时,3届,80人;
4.? 专业英语,博士生专业课,2周学时,4届,30人。
?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
1.? 指导设计实验(152人);
2.? 仪器分析小论文(120人);
3.? 毕业设计(19人)。
?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
1.? In-situ interfacial spectroscopy(原位表界面波谱学)双语教学,南京大学,2005.1-2006.12。
?
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
? ? 1.2004年“仪器分析课程”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 2003年“仪器分析课程”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
2(3)-3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
1.? 新型二维、三维纳米结构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20125515/B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1-2005、12,主持。
2.? 微流控生物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子课题:微流控分析系统扩散与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20299030),国家基金委十五重大项目,2002、1-2005、12,子课题主持。
3.? 有序纳米球孔传感器及相关生物分子弱相互作用的研究(20375016),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2003、1-2006、12,主持。
4.? 微流控分析系统中质、荷传输的基础研究(2002028402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1-2005、12,主持。
5.? 高精度硅化学刻蚀的基础物理化学研究及新技术开发,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经费,2002、1-2004、12,主持。
?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V.Kirchner,X.H. Xia, and R.Schuster,Electrochemical nanostructuring with ultra short voltage pulses,Acc.Chem. Res, 34(5):(2001) 371-377。
?
2.30.X.H. Xia,C.M.A. Ashruf,P.J. French,J. Rappich and J.J. Kelly,Etching and passivation of silicon in alkaline solution: A coupled chemical/electrochemical system,J. Phys. Chem,B,105 (24) (2001) 5722-5729。
?
3.37.Dai Zhang,Kang Wang,Da Cheng Sun,Xinghua Xia*,Hong Yuan Chen,Ultranthin layers of densely packed Prussian blue nanoclusters prepared from a ferricyanide solution,Chem. Mater,2003,15 (22),4163-4165。
?
4.52.Kang Wang,Dai Zhang,Ting Zhou,Xing-Hua Xia*,A novel dual-electrode approach for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glucose based on diffusion layer theory: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2005,11,1341 -1347。
?
5.55.Jin-Hua Yuan,Kang Wang,Xing-Hua Xia*,Highly Ordered Platinum Nanotubules Arrays for Amperometric Glucose Sensing,Adv. Func. Mater,2005,15,803-809。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
1.?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于俊生 职称:  博导
职务:  南京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教师介绍:
名: 于俊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年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博导? 电话: 025-83594957?
学位: 理学博士? 职务: 南京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传真: 025-83594957?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jsyu@nj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研究方向: 生物分析化学;半导体纳米化学,分子光谱与分析?
1-2教学情况

一、?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1999年以来? 主讲“仪器分析”,化学化工学院, 基础课, 4学时/周,五届,约700人。
? 2.1999-2005 研究生“近代分子光谱法”,基础课 ,3学时/周 ,五届,15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1999-2005? “仪器分析实验”,化学化工学院, 基础课, 6x2学时/周,五届,约200人。
? 2.培养硕士10名,指导本科论文每年2-3名,指导博士生4名。
三、?????? 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1998,第二负责人;
 2.“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2001,主持人;
3.“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仪器分析”, 教育部,2003,第二负责人;
 4.南京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985”工程——“仪器分析多媒体课件”,2000,主持人;
 5.南京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985”工程——“仪器分析网络建设”, 2000,主持人。
四、????????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 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2002;
2.于俊生,郑修文,张剑荣,方惠群等,“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化学,17(4),2002,13;
 3.壮亚峰,于俊生,鞠熀先,“仪器分析教学软件的设计与研制”,
大学化学,19(3),2004,44-48(第一作者是研究生)。
? 4.于俊生,"加强仪器分析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届全国化学教学论? 坛,论文集,2006年4月,南京。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4年“仪器分析课程”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005年"仪器分析"新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3. 2003年“仪器分析课程”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04年度,个人获化学化工学院教书育人奖;
5.1997年“仪器分析教学改革”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
1-3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DNA半导体纳米量子点新探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2003--在研项目,主持人;
2.“新型农药载体研究”,企业委托,2001--在研项目, 主持人;
3.“半导体纳米量子点作为DNA共轭探针”,回国留学基金择优资助项目,国家人事部,2005--在研项目,主持人;
4."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 2006.1--2008.12, 群体主要成员之一.?
5.“南京大学985学科发展项目”,南京大学,2000--, 主持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
1.?????? Chlorobenzylidine–calf thymus DNA interaction II: circular dichroism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60 (2004) 2985-2992, 2/5
2.?????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serum albumin with a novel antidiabetic agent-SU-118,
J. Pharm. Sci. 93(2004)1039-1046, 3/5
3.??????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noscapine ,
J Photochem. Photobio. A-Chem. 162 (2-3): 457-462 2004, 3/5
4. Flow injection determination of papaverine based on its sensitizing effect on the 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of permanganate-sulfite
Anal. Bioanal.Chem.375(2003) 281-286, 3/4
5. Chlorobenzylidine-herring sperm DNA interaction: binding mode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59 (2003) 1281-1288, 2/3
6. Influence of several factors on potential modulated DNA cleavage by the Cu(en)2 and Cu(EDTA)2- complexes
J.Electroanal. Chem. 530 (2002)68-74,2/3
7. Thermodynamic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yclodextrin inclusion with berberine,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58(2) (2002) 249-259. ?1/4
8.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DNA cleavage by copper-phenanthroline complex,
Electroanalysis, 14(11) (2002) 747-752, 2/3
9. The electrochemistry and thin layer luminescence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of rhodamine 6G at the 4,4'-bipyridine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J. Electroanal. Chem.. 504 (2001) 89-95.? 1/2
10.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robenzylidine with DNA
Biopolymers , 62 (2001) 315-323.?? 2/5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