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大学物理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二级学科: 0702 物理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卢德馨 学校名称:  南京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3
主页地址: http://jw.nju.edu.cn/jingpin/dxwlx/index.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828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
?


※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 教学内容
※ 教学条件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教学效果

※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1、1987-1996年为课程体系构建阶段。
  基础物理学改革的浪潮是全球性的,持续长达几十年之久。《费曼物理讲义》、《伯克莱物理教程》和瑞斯尼克与哈立德的《物理学》等为国外有影响的基础物理教材。在我国,基础物理学课程开设极其广泛,教材也非常之多,但不少都存在内容陈旧、体系落后的弊病。
 (1)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有了革命性的进展,但在很多基础物理教材中,仍然以17世纪和19世纪的内容为主,20世纪的内容往往只是简介或附录。
 (2)世纪之交,学科交叉越演越烈,往往在一些交叉点上生长出新的研究课题或新型学科,但传统教材中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和考虑。
 (3)在基础课中,实施科学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在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科学道德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缺乏优秀的例子。
 (4)在一些经过革新的教材当中,虽然引进了部分较新内容,但是由于‘喜新不厌旧’导致篇幅浩淼,与学制改革(例如,双休制导致教学学时锐减)冲突严重。
  毫无疑问,对基础物理教材、教学进行改革,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意义深远。我们期望,从教育思想到教育观念再到教学方法上都有所创新。由于这一构建体系阶段的任务,在课程建设中最为困难,而且关系到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要求我们大胆审慎,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艰苦卓绝地实干。经过连续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96年基本上完成了主体教材体系的构建工作。

2、1997- 扩大教学对象阶段。
  一门好的基础课程应该有较大的受益面,而一门好的基础物理课程应该适应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1997年,南京大学试运行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科背景越来越广,截止目前已经发展到384人10个专业方向的规模。这为基础学科教育这一改革成功模式在更大范围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经验基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典范事例。

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进入教改成果与校内外共享阶段。
 (1)卢德馨,《大学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2)专家评论见《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年第一辑和第二辑。  
 (3)陈祖福,《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4)冯 端,《高屋建瓴推陈出新-一部优秀的基础物理学教材》。

教材封面1
教材封面2
教材封面3
教材封面4

4、《大学物理学》英文版教材(Dexin Lu,University Physics,CHEP Beijing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9年9月)的出版,标志着向国外展示教改成果和教学水平阶段的开始。

5、网上工作室启动与建成,以现代化手段与国内外交流、向国内外展示阶段。2000年,卢德馨《大学物理学》工作室启动,2002年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6、精益求精,自始至终进行课程建设和发展。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创新意识(集成教学;讨论;例题、习题;论文;考核)

7、持续发展阶段,标志为教材的及时更新。
  2003年4月,University Physics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发行。
  2003年5月,《大学物理学》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发行。 

※ 教学内容

1以现代观念和观点为纲、贯穿课程建设始终。主持人大胆而审慎地对课程体系作了改革,基本上做到了在教材中将新内容融合在新的课程体系之中。

2充分考虑当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综合、交叉、渗透)在物理学各分支之间穿插、呼应。在需要的时候,从相关学科借鉴、移植或自己创作、创造知识点。

3以全新观念组织内容,将一些知识点整合为各种模块,形成了集成教法,表达比较深刻的思想,让知识点为思想服务、为科学教育服务。

4课程论文的设计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基础课中,应该也将知识传授、科学教育和素质培养熔为一体。16年来,学生论文累计超过3600篇。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科研历程开始于课程论文,一些学生研究生在读时就在Nature 和Science上发表文章,便能说明这一点。

※ 教学条件

  本课程使用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物理学》和自己编著的英文“原版教材”University Physics,引用参考文献达200多种, 其中参考书56种,这在基础课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它不仅为开放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学生涉猎感兴趣的课题提供了线索。每章末附有习题,在第二版中还列出了奇数问题的答案却将挑战性的问题留在偶数问题中。新版教材将全部(正文及附录)更新常用物理常量到1998年推荐值,以便使其既有教学价值,又有学术参考价值。教材将不断更新,以保持其最佳状态。在网上工作室中除中英文版教材外,还提供了中(200M)、英文(334M)教案(以2学时为单位的ppt文件)各一套(全)。为便利学生查阅, 还特地为教材所列文献中的51篇制作了PDF文档共计394M。参考文献栏包括《大学物理学教学辅助软件》和相应的英文版软件《Supplements for University Physics》作为教材配套辅助材料。

其中包含:
 ①教学要领;
 ②例题精选;
 ③专题(文献)初涉;
 ④(5届学生)课程论文选题一览(含论文写作指导);
 ⑤美国大学物理导论改革项目(IUPP)(供学生和同行比对用)。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讲教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多年来利用电子教案进行授课,既提高效率又把握节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本课程改变了强调重点、难点的观念,遴选了若干热点和案例(包括模拟科研过程),采用了若干知识点组合的“集成”教法。讨论课是《大学物理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课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热点问题往往会引发学生们相当热烈和较为深入的讨论.  
  论文报告会也引入到课堂,学生申请作学术报告和作报告会主持的积极性都很高。
  通过开发研制中英文《教学辅助软件》,我们建立了网上"卢德馨工作室"。通过e-mail形式,便于与学生进行单个交流,充分因材施教。仅在本学期,收到学生的电子邮件就超过了1000封。这种交流形式便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非碘"非常时期,更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便利价值。
  改革了考核制度,课程考核成绩由作业、中考、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四项组成,分别按照25%、15%、30%、30%的比例综合计算。适当降低了闭卷考试的总成绩,对课程论文成绩不封顶,以表示对学生无限创造的鼓励。

※ 教学效果

  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教务处曾对《大学物理学》课程进行过详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
 (1)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融入了最新科学前沿的内容,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对该课的教学效果是满意的。
 (2)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和方法普遍能够适应,并予以赞同。高水平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对任课教师教学思想、组织、策略和方法的评价是一致的。前者可作为后者的效标,说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目前,该课程面向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全部学生(共9个系10个班每届300余人)。由于学生水平悬殊,通常情况下很难在满意程度指标取得高分。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务处测评结果仍达4.59/4.72分。同行评议结果为:注意吸纳新成果,富有启发性,严谨而不失生动,总体评价为优秀。在汇总以往多年教学评估数据的基础上,《大学物理学》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名师名课程。2002年,该课程被评为教育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优秀课程。2002年10月,全国大学物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与学生座谈、浏览了课程论文,对培养模式以及课程教学质量予以了高度评价。2003年,《大学物理学》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
  附:南京大学教务处和高教研究所(李绍珠教授)调查结果
  由我处和校高教研究所对《大学物理学》的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教学观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现将学生评价意见综合如下:
  评价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融入了最新科学前沿的内容,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对该课的教学效果是满意的。97%的学生能在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列举两个以上的新发现和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这表明教师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善于融进最新前沿成果,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科学前沿的意识。70%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科学研究有参与感,懂得做学问需要坚韧不拔的努力,并初步具备做学问的必要素质。70-80%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方面印象深刻,受到良好训练,并在为何和如何建立物理模型方面有贴切的了解,熟悉量纲分析、量级估计、数学近似方法。 70-80%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研究、掌握乃至发现科学规律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方面(直觉、联想、创造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有所增进。7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后行课或其他课的作用主要是科学思维。表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科学思维方面普遍有所提高。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和方法普遍地能够适应,并予以赞同。高水平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有利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84%的学生欣赏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8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有自己的风格,无一人认为教师授课是照本宣科。
 (2)72%的学生欣赏课堂对话和讨论的形式,除少数人不习惯以外,无一人讨厌。
 (3)84%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增强了研究意识,而不仅是一个大作业。
 (4)8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强调科学实验和数学的运用都很恰当。
 (5)88%的学生对英文作为工作语言介入教学对提高英文文献和专业书刊阅读水平有好处。
 (6)6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能综合几个方面,而不是仅凭考试进行考核。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对任课教师教学思想、组织、策略和方法的评价是一致的。前者可作为后者的效标,说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