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普通生物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普通生物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二级学科: 0704 生物科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陈建秀 学校名称:  南京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4
主页地址: http://desktop.nju.edu.cn/jingpin2004/ptswx/index.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5768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我们根据三类不同的教学对象,分别设立的“普通生物学”(教学对象为生命科学学院等生命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物学”(“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学院等各非命科学类专业)和“现代生命科学概论”(主要为文科各专业及部分理科专业)各自确定了不同的定位和课程目标。加上实践性教学,形成了一个内在联系密切的普通生物学基础课程系列。

1.“普通生物学”
  为贯彻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的精神,深化教学改革而开设的“普通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现也成为医学院、环境科学学院,以及中医学与生物制药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校、院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课程。面对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作为一门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建立一套既能高度概括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能充分反映学科最新成就及发展趋势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力求使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际,在接触比较专一的各类专业课程之前,首先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上对复杂浩瀚的生物界、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基本认识和把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倾向,从而达到拓宽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目的。并以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后续课程的改革,进而推动整个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2. “大学生物学”
  为顺应科学高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满足新世纪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为非生命科学类部分理科专业开设的“大学生物学”,已成为基础学院等8个学院16个院系理科基地班的必修课程。面对这些与生命科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理科专业本科生,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使非生命科学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原理,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火花,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寻找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特别是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以利于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跨学科高层次的人才;并以此推动理科各学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3.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
  为满足大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和对人类自身了解的普遍需要而开设“现代生命科学概论”,主要面向文科各专业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供全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文化素质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为商界、新闻界、法学界和其他领域决策层储备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同时,通过了解人类自身、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现代健康意识,升华人格。

4. 实践性教学
  “基础生物学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生物学基础课程,该课程目标是力求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内容广泛的、技术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以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系统地接受生命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并通过全面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1. “普通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普通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1)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代谢、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等);
  2)个体生物学(组织、器官和系统、营养、呼吸、物质运输、免疫、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神经系统、感受器和效应器、激素、行为、生殖和发育等);
  3)遗传、进化及生态学(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生命的自然史、生物界、生态学等。
  该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教学计划所示:

“普通生物学”授课计划
(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

学 时:96 学时
学 分:6
绪论          6 学时
  一、什么是生命
  二、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三、生物学研究方法
  四、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五、生命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      14 学时
第一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3 学时)
  一、元素组成
  二、分子组成

第二章 细胞的形态结构 (3.5 学时)
  一、细胞大小和数目
  二、细胞结构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物质的穿膜运动
  五、细胞连接

第三章 细胞代谢 (5.0 学时)
  一、生命和能
  二、化学平衡
  三、酶
  四、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
  五、细胞呼吸
  六、光合作用
  七、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2.5 学时)
  一、有丝分裂期(M期)
  二、单细胞有丝分裂举例
  三、分裂间期
  四、细胞周期的时间
  五、细胞周期的控制机制
  六、癌细胞
  七、染色体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44 学时
  组织、器官和系统 (1.5 学时)
  内环境和稳态 (0.5 学时)

第五章 营养 (4 学时)
  一、自养营养
  二、异养营养

第六章 气体交换 (2 学时)
  一、植物的气体交换
  二、动物的气体交换

第七章 物质的运输 (5 学时)
  一、植物的运输系统
  二、动物的运输系统
  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第八章 免疫 (4 学时)
  一、免疫作为一种防护体制的特点
  二、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
  三、两种免疫机制
  四、克隆选择学说
  五、免疫系统疾病
  六、免疫系统与癌

第九章 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3 学时)
  一、体液调节——排泄和水盐平衡
  二、体温调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 (5 学时)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二、反射弧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四、突触和神经递质
  五、神经系统的进化
  六、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学时)
  一、感受器
  二、效应器

第十二章 激素 (5 学时)
  一、植物激素
  二、动物激素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十三章 行为 (4 学时)
  一、行为及其适应性
  二、先天的行为和后天学习的行为
  三、行为的遗传
  四、符号刺激和固定动作格局
  五、学习
  六、生物节律与生物钟
  七、社会行为
  八、利他行为和间接选择

第十四章 生殖和发育 (7 学时)
  一、无性生殖
  二、有性生殖
  三、高等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人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五、变态
  六、发育机制

第三部分 遗传、进化及生态学        32 学时

第十五章 遗传和变异 (8 学时)
  一、孟德尔定律
  二、染色体遗传学说
  三、基因的本质
  四、基因工程
  五、遗传学的实践意义
  六、人类基因组研究

第十六章 生物进化 (5 学时)
  一、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
  二、基因频率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三、物种和物种形成
  四、适应和进化形式
  五、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十七章 生命的自然史 (4 学时)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三、人类起源和进化

第十八章 生物界 (9 学时)
  一、生物分类概述
  二、病毒
  三、原核生物
  四、真核生物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第十九章 生物与环境 (6 学时)
  一、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和限制因素
  二、种群数量变动
  三、群落和群落演替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
  五、生物圈和群落型
  六、人和环境

  2. “大学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大学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基本上与上述“普通生物学”课程相似;但重点有所不同,相应学时安排也不同。具体如下所示:

“大学生物学”授课计划
(基础学院、各理科人才基地班)

学 时:64 学时
学 分: 4

绪 论        4 学时
  一、什么是生命
  二、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三、生物学研究方法
  四、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五、生命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       9 学时

第一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2学时)
  一、元素组成
  二、分子组成

第二章 细胞的形态结构 (2.5学时)
  一、细胞大小和数目
  二、细胞结构
  三、生物膜 —— 流动镶嵌模型
  四、物质的穿膜运动
  五、细胞连接

第三章 细胞代谢 (3学时)
  一、生命和能
  二、化学平衡
  三、酶
  四、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
  五、细胞呼吸
  六、光合作用
  七、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1.5学时)
  一、有丝分裂期(M期)
  二、单细胞有丝分裂举例
  三、分裂间期
  四、细胞周期的时间
  五、细胞周期的控制机制
  六、癌细胞七、染色体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29 学时
  组织、器官和系统 (1 学时)
  内环境和稳态

第五章 营养 (3学时)
  一、自养营养
  二、异养营养

第六章 气体交换 (2学时)
  一、植物的气体交换
  二、动物的气体交换

第七章 物质的运输 (3学时)
  一、植物的运输系统
  二、动物的运输系统
  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第八章 免疫 (2学时)
  一、免疫作为一种防护体制的特点
  二、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
  三、两种免疫机制
  四、克隆选择学说
  五、免疫系统疾病
  六、免疫系统与癌

第九章 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2学时)
  一、体液调节——排泄和水盐平衡
  二、体温调节

第十章 神经系统 (4 学时)
  一、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二、反射弧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四、突触和神经递质
  五、神经系统的进化
  六、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学时)
  一、感受器
  二、效应器

第十二章 激素 (3学时)
  一、植物激素
  二、动物激素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十三章 行为 (3 学时)
  一、行为及其适应性
  二、先天的行为和后天学习的行为
  三、行为的遗传
  四、符号刺激和固定动作格局
  五、学习

第十四章 生殖和发育 (5学时)
  一、无性生殖
  二、有性生殖
  三、高等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人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五、变态
  六、发育机制

第三部分 遗传、进化及生态学        22学时

第十五章 遗传和变异 (6学时)
  一、孟德尔定律
  二、染色体遗传学说
  三、基因的本质
  四、基因工程
  五、遗传学的实践意义
  六、人类基因组研究

第十六章 生物进化 (3学时)
  一、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
  二、基因频率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三、物种和物种形成
  四、适应和进化形式
  五、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十七章 生命的自然史 (3学时)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三、人类起源和进化

第十八章 生物界 (6学时)
  一、生物分类概述
  二、病毒
  三、原核生物
  四、真核生物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第十九章 生物与环境——生态学 (4学时)
  一、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和限制因素
  二、种群数量变动
  三、群落和群落演替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
  五、生物圈和群落型
  六、人和环境

  2.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总论;2)生物学基础;3)生物大分子4)基因组和细胞;5)遗传、发育和进化;6)神经科学;7)生态学和人口、资源、环境
  具体安排如下所示,但可以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灵活地调整。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授课计划
(全校公选文化素质课)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

第一章 总论           4 学时
  第一节 地球与生物圈
  第二节 生命科学
  第三节 什么是生命

第二章 生物学基础        4 学时
  第一节 生命的多样性
  第二节 生命本质的同一性
  第三节 生命的延续
  第四节 生物进化
  第五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4 学时
  第一节 DNA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RNA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节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结构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

第四章 基因组和细胞       4 学时
  第一节 基因组与染色体
  第二节 基因组活动在细胞中的调控
  第三节 基因组计划
  第四节 真核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第五节 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及其调控
  第六节 细胞信号传递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七节 肿瘤与癌基因

第五章 遗传、发育和进化的统一  4 学时
  第一节 胚胎发育机制
  第二节 发育调控基因与形态发育和形态进化
  第三节 进化的遗传基础
  第四节 遗传、发育与进化的统一

第六章 神经科学         4 学时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感觉及运动的神经生物学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功能
  第六节 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

第七章 生态学和人口——资源——环境        4 学时
  第一节 现代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 人口
  第三节 资源
  第四节 环境
  第五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 生物工程         4 学时
  第一节 生物工程概述
  第二节 基因工程
  第三节 细胞工程
  第四节 酶工程
  第五节 发酵工程


※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因三类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异,因而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的办法也不同。

1.“普通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的重点是,突出生命现象高度多样性、复杂性之中体现的高度整体性和统一性;突出生物界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上、生命现象的诸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
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在于,作为一门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内容十分丰富庞杂。而面对高度多样性的生物界、高度复杂性的生命现象、方方面面和不同层次的生命科学知识,学生往往沿袭中学应付高考的学习方法,孤立地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忽略了对生物体的整体性、生命现象的高度统一性的理解,不利于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反复精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与概括性;讲授中对前后各章节的内容反复联系、对照,或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达到前后左右融会贯通,使学生透过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生命现象千差万别的复杂性,充分理解生物体的整体性、生命现象的统一性,从而对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有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2.“大学生物学”
  “大学生物学”作为与生命科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理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课程重点在于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生命科学、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及所取得的新成果。
  本课程课时较少,加之教学对象的生物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面对复杂浩瀚的生物界、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知识,教学难度更大。
  针对这种情况,该课程简要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反映生命科学最新成果,指明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尚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及其所需的技术。以实例,特别是历年诺贝尔奖为例,突出介绍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突出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从而使非生命科学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意识,提高整体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3.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是面向文科各专业以及部分理科专业本科生开设一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该课程的重点是满足大学生对生命科学基本知识的普遍需要和对人类自身了解的普遍需要。
  相对而言,该课程教学对象的生物学知识基础最薄弱,课程的课时又最少。因此,面对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教学难度最大。
  因而,我们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完全打破知识系统性,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简要介绍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重点突出关于人体自身的知识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突出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现代健康意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升华人格,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生命科学的实践性教学。

A. “基础生物学技术”课程建设
  “基础生物学技术”是我们自1987年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力求从单纯的“普通生物学”的配套实验课程,建设为独立的、内容广泛的、技术操作性强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系统地接受生命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性、综合性、设计型、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B. 实验教学独立运行的新模式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实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各自独立运行的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在全国各高校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和迅速采纳。

C. 全面加强、改革野外教学实习
  推行打破专业界线的综合性实习,拓宽了知识面;提倡教学实习与科研小课题结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 大力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初步培养了独立科研的能力。

E.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已出版实验教材1部、电视录象教材2部,多媒体课件10多个;使用效果良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