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级学科:  13 两课类
二级学科: 0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教学层次:  专科
负责教师: 张小华 学校名称: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校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5
主页地址: http://210.26.16.44/C7/kcms-1.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5642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1、历史沿革及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兰州工专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两课”课程的有关内容、教学要点、学时要求进行开设,经历了一个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和体系的探索——科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形式上则经过专题讲座——系统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等过程。具体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从1988年秋季——1992年春季,根据教育部1987年颁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使用教育部教材《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面向全校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为必修课,3个学分36个学时。由思想政治教研室负责编写大纲和参考资料,并组织聘请专兼职教师授课。专职教师由思想政治教研室老中青教师承担,兼职教师为各系总支、政治辅导员集体备课后进行专题讲座。
②从1992年秋季——1998年春季,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德育教育大纲》和高校“两课”教学基本要点,面向全校开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概论》,共56个学时,3.5个学分。重点向大学生全面讲授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
③从1998年春季——2002年秋季,以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课”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使用甘肃省优秀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推动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的“三进”工作。并在教学内容上逐步进行完善,改革形成一个完善的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模式(3+1)和方案。并鼓励教师大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这一阶段课时数为56学时,3.5个学分。
④从2003年春季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将该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加强建设。使用甘肃省统编优秀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刘先春主编,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积极以十六大精神和教育部“两课”教学要点及改革方案在教学模式上大胆探索。在教学手段上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素质教育选修课《当代中国与世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拓展了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社会调查、参观等第二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⑤从2005年秋季开始,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关于“两课”课程设置的方案,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一门课程,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面向全校2005级学生开设试点,为必修课,64个学时,4个学分。
2、课程改革的目标
??? 在认真总结近年来“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关于“两课”教学的工作要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和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文献精神,遵循“两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调整、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为目的,实行3+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时为3学时,实践课程:讨论、辩论、社会实践、参观、第二课堂等1学时)。在教学管理上逐步采取“五统一”(统一大纲、教材、备课、试题、阅卷)、“五检查”(检查教师教案、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及学生笔记、作业、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试卷分析)、“三评估”(督导组专家评估、教师评估、学生教学评估)等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并探索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开设配套素质选修课,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真正发挥该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成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优秀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3、课程改革的实践
从1998年教育部下发高等院校“两课”改革方案开始,学校选派一位教师参加了甘肃省“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组织的考察组对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考察。1999年学校将该课程列为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组成立了改革小组,全面收集教改资料,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手段、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考试考核方法、教材建设、配套素质选修课等都制订了详细的教改方案,并由子课题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研究和试点。在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精选、整合、补充内容,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2003年为了迎接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课题组专门研究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并应用到教学当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同宣传部、团委一起精心安排与本课程有关的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实行四六开评分比例。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实行以老带新制度,推动了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改革,首先是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揭示当代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科学理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渴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而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开设正好适应了他们的精神要求。尤其是课程改革中,注重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特点,把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参观、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而发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在2001年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课是“一门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课程”、“这门课对我的印象不错”、“这门课信息量丰富”等。如在天水开关厂工作的全国五一“劳动奖彰获得者”王博同学认为这门课对他的人生和事业都有很大帮助。
其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要求,突破以往高校“两课”教学中仅靠教师语言传授知识的局限性,以超文本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思的由备课资料、课堂教学、视频资料、自动播放、本章小节、强化训练等六个子系统构成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过程中涵盖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又引申增加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历史资料以及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有利于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
该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目前“两课”教育领域是走在前列的,其多达424幅的丰富图片资料,近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领袖人物的录音讲话,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学科的建设的丰富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此课件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实效性强,信息量大,操作界面生动、丰富、活泼,并具有较好的可二次开发性。
该课件在2004年7月获得省级鉴定,并在省内高校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工专使用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在2003年10月教育部对兰州工专进行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构思的多媒体课件作为特色项目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它填补了目前省高职高专“两课”教学中的空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5年4月获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三,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开设的《当代中国与世界》全校形势与政策选修课,弥补了该课程因学时限制而不能全面展开讲授的诸如时代主题、中国和平崛起新战略、WTO的基本知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外交政策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尤其是结合素质教育课制作的能够与时俱进的配套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98年秋季面向全校开设此课程,到2005年春季全校共选课学生达3000人左右,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 第四,围绕该课程的建设,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看成就,颂党绩”演讲比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知识竞赛、党课学习、参观、社会调查与实践、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进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等。其中课题组负责人指导的大学生“看成就,颂党绩”演讲比赛在2002年10月获省级一等奖;指导的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级三等奖;指导的兰州工专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获校级一等奖。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