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温病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温病学 一级学科:  10 医学
二级学科: 1005 中医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陈锦芳 学校名称:  福建中医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申报中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5
主页地址: http://jpkc.fjtcm.edu.cn/jpkc/2005sb/wenbing/wenbing.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392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其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及其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又兼具有中医基础学科的性质;其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等被称为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是中医师必读的原著。温病学独特的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和处方用药的特色,是中医医疗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温病学》课程近年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选拔名中医的必考科目之一。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这类疾病发病大多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或留下后遗症;还有许多温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应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防治多种急性热病、指导中医急重症的救治,取得良好的疗效,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温病学》课程重点介绍了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纲领、诊断方法、治疗大法、预防措施以及四时温病的临床辨治,其中所探讨的高热、神昏、动风、出血、厥脱等危急重症,是中医急症研究的重要内容及突破口之一,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手段的介入,温病学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把温病学的卫气营血病理机制与西医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作比较研究,为探索卫气营血的病机实质初步提供了客观依据;从免疫学、血液流变学等多种检测,寻找温病辨证的客观指标,对开拓思路、创立新的学术理论都是有益的探索;在温病的主要治法的研究,如清热解毒、通下逐邪、活血化瘀、养阴益气等方面,以及对某些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等,都成了中西医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普遍重视;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医家越来越多,目前有关中医温病学的书籍和相关文献甚多,而且有关温病学的期刊文献资料则数以百计,温病学的研究方兴未艾。

通过《温病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课程根据中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内容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温病辨证、常用诊法、防治方法。中篇为常见温病证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对证处理、预防与调摄。下篇为温病名著选读,作为学生课后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