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中药药剂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中药药剂学 一级学科:  10 医学
二级学科: 1005 中医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李永吉 学校名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7
主页地址: http://210.46.96.21/jpsystem/view.asp?lessonid=643&parentlanmuid=0&lanmuid=27&lanmuname=%BD%CC%CA%A6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793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中医学是历史遗产,所以中医学就特别重现历史。因为中医学的每一个概念,每一条原理,每一种诊断方法,每一种治疗原则甚至每一个方药,都是历史积累传承下来的,所以了解历史对于中医学而言就更有其特殊意义。还因为中医学作为经验医学,其经验都记载于历代典籍之中,由是,凡是学习中医的人,不研究历代典籍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而要研究阅读历代典籍,不懂历史那就一定会遇到种种困难。鉴于此,中国医学史对于中医学而言,就不仅仅是讲述过去,也同时观照现实和预见未来。正因为如上种种理由,全国各中医药院校,都普遍开设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
  一、 课程沿革
  自开办现代中医药院校以来,中国医学史就是必修的一门课程。教材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版,到20世纪60年代的二版,进而又有三版、四版、五版的修订。此外还有专为成人教育、各类进修班而编写的特殊教材和为不同专业开设的专科史教材。教材种类和形式可谓大观。进入21世纪,《中国医学史》又纳入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2006年7月又将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十五”和“十一五”《中国医学史》国家规划教材均由我学科常存库教授任主编。此外,我学科车离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国医学史》的主编,以及三、四、五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医学史》的编委。常存库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还曾担任过全国教材《中医骨伤科发展史》的副主编和主编。同时,我学科为丰富医学史教学,还曾自编刊印过《针灸史》和《本草史》两种专科史教材。
  因我学科在中国医学史学科方面的成绩,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7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3年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这些在全国同类学科中都是领先起步的,至今还仍然保持和巩固着领先地位。
我学科的中国医学史教学始终保持了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优秀,受到普遍的肯定和欢迎。曾先后获得过教学大奖赛的特别奖,三等奖和优质奖,更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三等奖以及多项教学成果奖,足以证明教学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学科正在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推行新的教学方法,贯彻素质教育原则,积极探索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途经和方法,以期把教学水平和效果提高到新的高度。
  二、 目的意义
  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不是了解过去,而是要通过清理历史,让学生认识中医学的特点,把握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在一般意义上是要通过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中医学特点的解析,中医特殊优势的论证,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树立创新中医学的专业理想。
  而在特别的意义上,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容。比如中医学是特殊的学术体系,特点及其鲜明,但是这些特点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一定存在于历史过程中,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就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搜寻出其中的原因,同时还要对这种特殊学术体系及其特点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给出有深度的系统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中医学有深刻的认识理解,这才是中国医学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还有近代以来中国就并存两个中医学体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西汇通派”,“中医科学化思潮”,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过声势浩大的“西学中”以及“中西医结合运动”。这就必然要追问中西医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理性地处理好中西医面临的问题。这既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也是医学生和广大医务人员普遍困惑的问题,然而这也是医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如上关键问题,我学科一直在研究探索,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十五”和“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也都体现了对这方面问题的渗透和说明。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学科始终是以重大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的。
  鉴于以上这样的教学目的,我们致力推广贯彻的一直是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的分析论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医学起源、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全部课程内容都围绕这一轴心展开。
  首先要对历史事实给出全面系统的交待清理,按历史的时间顺序、论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学的不同的内容和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演进过程,掌握历史过程中的基本史实。
  然后,分章分节地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学发展情况给出描述、分析和论证,揭示出支配中医学如此发展的原因、特点和本质。通过史实的分析得出有充分说服力的结论。
  其中,必须在各章各节中,对中医学特殊体系和特点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历史原因给出分析,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规律给出说明论证。
  这里,史实是载体,思想是灵魂,通过史实的陈述分析,给学生的是思维训练和素质培养。
  具体内容:一个绪论和按历史顺序分成的八章。绪论中概括出历史成就,发展过程和学术特点,给人以总的印象。八章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分成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均以这一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作为每章标题,在每一章下,再分节从各方面展现每一章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如果只讲过去的人物事件,那就是一堆死去的毫无生气的过时旧物,与现实毫无关系,这样的教学或许会有故事的趣味,但绝不会有思想的深刻,也不会显示出应有的意义。为了提高中国医学史的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其教学目的和意义,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始终推行问题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整个教学过程以重大问题为核心展开
  中医学术体系特殊,其发展过程也特殊。因此教学的每一章都必须以不同时代医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核心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如战国到秦汉,中医学术体系形成为核心内容,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是中医学是什么样的学术体系?有何特点?标志是什么?形成原因怎样?意义价值在那里?如何理解辨证论治的临床原则?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各科充分发展时期,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是各科取得了哪些成就?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和评价?宋元时期,是中医学理论总结和发挥时期,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是此时期都出现了什么样的新发展形势?理论怎样发挥有哪些成就?其意义价值如何评价?明清时期,是中医学传统体系成熟和内部产生创新因素时期,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是传统体系的成熟有何标志?成熟的意义怎样认识?创新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历史结局如何?如何认识其意义和价值?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是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此时期是西医传入,中西医并存,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是中西医关系问题,诸如西医如何传入的?怎样认识评价西来的医学 ?中西医之间发生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结果?应该如何认识理解和处理中西医的关系?
  如此设计课程,就使历史有了生命,过去的事实就有了思想和灵魂,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求知的震撼和求解的引导,从而拓宽视野,深化思维。
  2、每一堂课必须设计出一系列具体问题?
  知识从问题开始,就应该还原成问题。通过问题解析所得出的结论才有逻辑的征服力,给学生的印象才深刻,这是简单灌输所达不到的。问题一摆到学生面前,学生就不得不思考,思考对错都会表现出来,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的针对性。
如第一章的医学起源问题, 看似枯燥,实则内容很丰富。问题是一系列的:如提问:医学到底怎样产生的?关于医学起源有多少种观点?每一种观点都有什么根据?这些观点到底对还是不对?为什么对和不对?到底哪种观点正确?根据和道理何在?
每一堂课既然要交待很多内容,那就一定有很多问题,只有设计好了每一堂课的问题,才能讲好每一堂课。问题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3、课件设计必须科学
  历史学不是形态学,课件设计必须符合历史学的特点,不可追求直观化而歪曲内容的实质。否则就会错误引导学生,必须坚持教学形式服从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必须以正确思想为指导。孤立的直观化不但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思维浅薄,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是必须防止和杜绝的,课件要素必须意义明确。
  五、教学方案安排

绪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一、考古与神话传说
二、卫生保健
三、医药知识
四、多种医药起源论
五、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特征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一、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二、医药学理论的萌芽
三、药物知识
四、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一、诸汉墓出土医书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三、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二、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三、综合方书的编撰
四、药物学的发展
五、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六、医学教育与医政制度
七、中外医药交流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一、医政设施的进步
二、古医籍的整理与方书成就
三、药物学发展
四、医学各科的成就
五、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六、中外医药交流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一、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二、医学的创新趋势
三、尊经复古思潮与经典医籍注释
四、中外医药交流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一、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三、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
一、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
二、中医事业的繁荣
三、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四、中医学在国外
五、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