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汉 字 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汉 字 学 一级学科:  05 文学
二级学科: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周及徐 学校名称:  四川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sicnu.edu.cn/show/sbcl.aspx?CurCourseID=30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7138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汉字学大致相当于文字学。传统的文字学是“小学”的一部分,是历代学者研究和传授的重点。文字学的经典,如《说文解字》等,在整个“小学 ”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汉字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古文字、《说文》、现代文字、传统文化等,也与音韵、训诂、文献有密切的联系。1934年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出版了讲义《古文字学导论》,奠定了现代意义文字学的基础,使古文字的研究走向了科学化,在学生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字学的教材主要有唐兰《中国文字学》,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等。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学著作主要有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蒋善国《汉字形体学》等。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的文字学著作涌现,如,杨五铭《文字学》、蒋善国《汉字学》、孙锡信《汉字通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王凤阳《汉字学》等,这些著作都在各大高校作为教材使用,特别是裘著影响尤巨。
我校的汉字学教学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当时中文系本科教育中就很重视汉字学的教学。冉有侨、刘君惠、徐仁甫、郭诚永、杜道生等先生,都有着深厚的小学功底,在学界有着很高的声望,他们分别担任《汉语大字典》的副主编、编委等工作。杜道生教授一直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杜道生教授是沈兼士先生三十年代北大的研究生。杜先生以《说文解字》为纲,分析汉字形体和音义的关系,详尽解析“六书”理论,旁及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深入浅出,每中肯綮,把死字讲活,这门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杜先生在牛棚中坚持研究。八十年代,杜道生先生积毕生研究新著《汉文字学常识》、《段注义例辑略》(手稿),以耄耋高龄亲为研究生讲授,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一辈学者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这门传统的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培养年青教师方面也着力甚多,该课程负责人周及徐、主讲教师袁雪梅就是冉有侨、刘君惠、杜道生等先生在八十年代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九十年代,刘志成先生开始讲授这门课程。刘志成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的弟子。刘先生注重古文字的教学,把古文字和上古文化、历史、风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显著的文化文字学。其讲稿后来修改成《汉字与华夏文化》。其间,李道明先生也讲授过文字学,使用的教材是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先生是吉林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凌沄教授早期的研究生,有着扎实的文字学功底,授课亦颇得章法。
1996年,教育部立项,启动一项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工程,目的是在总结20世纪高等教育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更新思想观念,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该项目是整个中文系专业课程的改革,汉字学是其中的子项目之一。此套教材由四川师范大学主编,参编的有西南地区的8所高校,《汉字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当时的主讲教师刘志成教授(《汉字学》的主编)起草这门课的大纲,并且在1997年春天召集参编的各校老师共同讨论。分配编写任务,然后有主编审稿修改,再交出版社出版。此教材已使用了4年。目前,这部教材己经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具体细致的修订。
2000年以后,年富力强的周及徐博士又开始负责组织汉字学的教学工作,年青一代的教师逐步成长起来,他们秉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潜心于教学和科研,同时他们又普遍拥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极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朝气蓬勃,富有使命感,为我校汉字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我校是一所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中学的语文教师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应用的专门人才。《汉字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汉字和汉字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字观,使他们掌握汉字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汉字学的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汉字的能力。在新历史时期,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汉字学知识,为汉字的使用和规范化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是:使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汉字学基础知识,不仅自己能够在工作中规范地使用汉字,而且能讲解规则和原理,指导他人正确用字。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字学铺垫道路。
汉字学教学性质和内容,特别是现代汉字的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内容,使得汉字学课不仅是理论教学,而且有极强社会实践性。因此,安排一定量的实践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周学时为2,以十九周计,共38学时,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结论:2学时;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和性质:2学时;
第三章 《说文》评介:2学时;
第四章 汉字结构:6学时;
第五章 汉字的形体(上)—古文字:8学时;
第六章 汉字的形体(中)—今文字:2学时;
第七章 汉字的形体(下)—现代汉字:4学时;
第八章 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复杂关系:6学时;
第九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4学时;
第十章 汉字的研究方法和原则:4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汉字结构”和“汉字形体”两个部分,这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文字研究的本体是字形,必须让学生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学习,了解汉字形体流变的轨迹,认识汉字形体发展的内部规律,并进而对现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为他们正确使用汉字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办法是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的汉字字形的分析,让学生对汉字结构和形体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汉字学理论知识为纲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在实践性教学的设计中,在初步掌握汉字演变和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实际能力,训练学生使用汉字学知识辨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规范汉字的情况。在实践性教学中,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把社会作为大课堂,观察收集图书、新闻媒介、服务行业的汉字使用状况,并通过讨论会、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交流。
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触处可见的使用汉字不规范的错误,知道错误的原因并能够纠正,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大量的证据并且进一步丰富。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以前,汉字学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多在其他高校教材(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的基础上进行讲述。由于这些教材有的偏重理论,古文字涉及得较少;有的则相反,偏重于古文字,理论较少涉及,都不太适合师范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我校刘志成教授主编、西南地区八所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参编的教材,我校有周及徐、黄英二位教师参加。该教材是通过教育部评审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该教材在2001年7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经过4年的使用,证明这个教材完全适用于本科教学。我们在2004年春天对本教材的一些地方进行了一次初步的修订。我们准备进一步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增入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一部更完善汉字学教材。
?
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该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考虑到汉字学的课外参考书很少,所以有大量的附录。这个附录的性质就是扩充性的资料。附录的使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指导阅读。由于省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麻烦,资料和教材合二为一,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使用率和效果。而且也是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参考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 我们编写了一本练习册。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必须从教材做起。文字学本来是最贴近社会实际的课程,社会不管怎么发展,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学的内容,尤其要如此。古文字要与古汉语的词汇本义结合,汉字形体发展要与汉字的规范结合,现代汉字要与当代社会应用结合等等。通过这本独立的练习册,进行大量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把握和消化有关的知识点。
?
实践性环境:
汉字学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使得这门课程有极强社会实践性。在现代汉字规范使用的有关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汉字学知识,寻找并订正书籍、报刊、影视以及市招、广告等等传媒中大量存在的不规范汉字的情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正在积极营造一个汉字学网络教学的良好环境。除学校共用的多媒体教室外,我们文学院另有大型多媒体教室,有100余台电脑,周一至周五向学生开放。每个个教师都配有有笔记本电脑,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目前,汉字学课程的课件正在逐步完成,网页制作即将完成。我们将有效实施汉字学的网络教学。
?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一、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汉字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有以下方面:
1.课堂讲述。因为这门课涉及的内容有难有易,难的部分必须讲解,如古文字,全书共有甲金文字400多个,必须通过现在的楷化字、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进行对比,有的时候还要和古代的社会事物作比较,学生才能知其所以然。
2.学以致用,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讲授汉字结构时,充分调动学生过去所学的古代汉语知识,把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和对词的本义的探求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巩固了旧知识,有主动地获得了新知识。在讲授规范汉字时,则让学生从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去观察不规范汉字的出现情况,引导他们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鼓励他们去寻找对策。这样,变死板的理论为鲜活的知识,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兴趣盎然。
3.形象化教学。本课避免照本宣科,将深奥的知识形象化,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形象化的教学。如汉字的产生,有仓颉造字说,八卦说,劳动人民造字说等等。一般的板书只是在黑板上写上1…2…3…之类的条条,仍然很抽象。我们讲“八卦说”时,将八卦符号与远古抽象记事符号结合起来,然后再通过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记事方法、新石器时代的符号等等比较。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4.贴近社会实际。文字本来是社会上应用最广的学科,其知识应该是用处最大的,学生毕业最用得着的。讲解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二、上课学生规模
我校是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学生生源广,课程影响大。《汉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其他文理学科的公共选修课。五年来,上课学生规模在“60人×10个班/每学年”,即每学年600人以上。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为了使《汉字学》课程取得更直观、准确、快捷的教学效果,五年来,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法手段方面做到了:
1.运用PPT进行教学,制作准确、简洁、形象、精美、动态的教学课件;
2.利用数据库技术,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碑刻和书法图片等课程资料,既避免了描摹的不准确,又充分显现了作品的原貌,增强了感观效果,提供给学生尽量多的信息,取得了以前板书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3.广泛使用表格、树形图等直观的方式,来讲解理论及历史流变等问题,让学生直接地理解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及自身的特点,获得全面的、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教学方法的教改举措(见1.)
2.作业的安排和设计注意社会实践? 现代汉字涉及到信息处理,讲解汉字编码知识后,让学生在中英文编码之间进行比较,在字库和输入方法的选择,修改符号,字号,字体等进行练习,学生热情非常高。
3.考试的安排和设计注意古今结合? 在考察学生对汉字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概要的基础上,注重检查学生对现代汉字的实际使用能力,例如现代汉字的规范读音、规范书写、繁简汉字对应关系和汉字结构类型等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在青年一代中实现汉字的标准化、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