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行车组织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行车组织 一级学科:  01 哲学
二级学科: 0101 哲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彭其渊 学校名称:  西南交通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swjtu.edu.cn/C60/kcms-2.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5828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行车组织》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经由几代教学名家精心打造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铁道部重点课程和四川省精品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最紧密、在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上起支撑作用的课程,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铁道部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四川省品牌专业、四川省智能交通运输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交通安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研发培训中心以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交通运输综合调度指挥智能化实验室等支撑平台,在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同类课程前列。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作为交通运输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总起来看,本课程自1956年开设至今,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
?
1.课程创办夯实基础阶段(1956-1976)
?
自从1956年西南交通大学恢复建立铁道运输系时起,《行车组织》就被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这一阶段主要以翻译过来的前苏联教科书为蓝本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与当时蒸汽机车、电气路签(牌)闭塞、电锁器(或联锁箱)联锁等落后的设备相适应,教学方法也基本沿袭前苏联一套。师资一边引进,一边培养。铁路运输界著名专家张震教授(恢复建系之后的首任系领导)、高家驹教授(长期担任运输系系主任)和朱松年教授(本学科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为本课程的建设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运输系的老师们也都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60年代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铁路车站、调度所实习,跟班熟悉基层工种,掌握操作技能,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后,教学秩序不正常,断断续续招收工农兵学员,但这门课程仍是主要的必修课之一
?
这一阶段,以张震教授、高家驹教授、朱松年教授为代表的《行车组织》课程教学团队从无到有,根据我国铁路发展对运输组织人才的需求,制订了铁路运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确立了《行车组织》核心专业课的地位,编写了《行车组织》教学大纲等,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为《行车组织》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充实整合发展壮大阶段(1976-1995)
?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行车组织》课程改革也在一步步进行。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改造,删去老教材中庞杂而陈旧的内容,增加与新设备相对应的作业组织方法及计算方法,同时,将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成果补充进来。例如,高家驹教授关于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研究成果,朱松年教授关于列车编组计划的研究成果均被吸收到教材之中。这时使用的是规定的统编教材《铁路行车组织》。这本教材一版再版,但上述内容一直作为行车组织的基本理论保留下来。为丰富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拓展研究空间,高家驹教授、杨明伦教授翻译出版了《铁路运输行车组织》、《数学方法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等参考书,高家驹教授编写了《编组站车辆作业过程最优化》、《加强铁路运输能力的多阶段决策》,朱松年教授编写了《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方法述评》、《电子计算机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等讲义。这一时期,老师们围绕这门课程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其中突出的是:朱松年教授主持研究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计划该项成果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家驹教授在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组合列车行车组织方法及技术经济效果的分析中主持双线自动闭塞区段组合列车采用条件的研究,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明伦教授主持研究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在全国铁路这方面尚处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不畏艰难,努力探索,锲而不舍,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了彭其渊、倪少权等一大批研究生,使我校在计算机编图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后来这方面的成果多次获奖,2006年铁道部将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研发中心设置在我校交通运输学院,与杨明伦教授当年的艰苦创业是分不开的。1995年起,根据教育部及学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的要求,本课程的总学时数有所缩短。为此,王慈光教授、彭其渊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构架,删繁就简,突出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编写出《行车组织原理》和《行车组织指挥》,作为本课程的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这一阶段,支撑《行车组织》课程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充:1986年,获得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成为铁道部重点学科,1991年,申报成功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此,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体系。
?
3.快速发展行业重点课程阶段(1995-)
?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铁路,明显加大了建设力度。特别是铁路“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一幅和谐铁路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人们面前。铁路营业里程将突破10万公里,客运专线将达1.2万公里以上,2010年,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客车时速将达200-350公里,繁忙干线将实现客货分线运行,包括高速动车组、CTC、CTCS2、GSM-R等在内的一大批高新技术装备将逐步投入运用。与客运高速同步,货运重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伴随铁路六次大提速的成功实践、客运专线蓬勃发展以及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组织也在改革传统的做法,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新的模式。例如:城际快速客车实现公交化、开行时速120km的重载快速货运列车、一站直达集装箱快运班列、双层集装箱班列,提高路网整体运输能力,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推进大客户战略,全面推行机车“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延长货车列检安全保证距离等等。这一时期,老师们继续深化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学科和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其中突出的是:学院承担完成的科研课题“铁路客票预售与发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彭其渊教授主持完成的“京沪线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研究”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倪少权教授主持的“计算机编制济南局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单线列车运行图”分别获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倪少权教授还主持承担了国家863攻关项目“决策支持与综合应用系统的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所有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行车组织》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与之相适应,本课程的改革步伐加快。彭其渊教授不失时机地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理论与方法》、《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等一系列参考书,为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这一阶段的另一特点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法,信息量大,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当前的铁路发展态势及科研前沿动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的第三个特点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过去实验教学薄弱的缺点,交通运输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工作。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起了交通运输综合调度智能化省级实验室和编组站模型室,学生可在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车站调度指挥、列车运行调整等实验,弥补了生产实习中学生只是观看,不能动手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阶段的第四个特点是老年教师逐渐退出教学岗位,青年教师陆续走上讲台。采取的办法有以老带新,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把关,组织讲课比赛,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和参加生产实践等,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取得了明显效果,培养出了以彭其渊、倪少权、帅斌、马驷为代表的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这一阶段的第五个特点是支撑行车组织发展的平台在规模和水平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建成了交通运输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四川省品牌专业、四川省智能交通运输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交通安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研发培训中心以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交通运输综合调度指挥智能化实验室等。经过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行车组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平台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同类课程前列
?
《行车组织》这门课程由老一辈教师创业奠基,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目前,本课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都已进入成熟期,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已经显现出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