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小儿外科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小儿外科学 一级学科:  10 医学
二级学科: 100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李仲智 学校名称:  首都医科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cpums.edu.cn/apply/teacher/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204&coursename=小儿外科学&curstyle=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087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指导思想及定位
本课程定位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含长学制),为临床主干课程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儿外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作风,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历史沿革
小儿外科教研室成立于1955年,由本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教授等创建,是全国最早的小儿外科临床教学基地,创建了我国儿外科本科生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主编了第一版卫生部规划教材《小儿外科学》。经五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床位最多,病源、病种最多、专业设置最全的科室,是亚洲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年手术量12800余例),也是国际小儿外科对华联系中心,承担着培养儿科医学本科生(含长学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千余名本科毕业生和近百名小儿外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遍及全国,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小儿外科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课程负责人李仲智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全国儿科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从90年代开始,领导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对儿外科临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课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儿外科临床课程体系及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强调“三基”(即儿外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注重临床能力传授及自学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突出儿科特色,把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专业教师亦为临床与科研骨干,授课中注重将小儿外科学新进展介绍给学生,使其及时了解儿外科发展动向,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开设接诊学、医学信息处理等课程,教授医患沟通技巧及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以加强其社会适应性及职业扩展能力。同时将小儿外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教学中,使小儿外科教学水平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小儿外科学特点是先天性疾病多,教师在讲授疾病病因中注重将近年来进展迅速的胚胎发生学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中,如李仲智教授将先心病血液动力学最新进展引入教学中,结合心导管造影的直观展现,使学生迅速掌握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改革中,对临床课程设置、师资梯队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用模拟器械替代活体病人进行临床技能训练、英语及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北京市教改课题《临床医学系儿科专业方向临床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实施了新的儿外科临床课程体系,同时配套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根据讲课内容采用讲授式大课、参与式小课、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主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用模拟器械对学生进行儿外科技能培训。5年来获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6项;优秀教材奖9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
教学方式
90年代初,小儿外科教研室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立足于既往优势基础,开始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
1、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采取讲授式大课、参与式小课、床边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大课以传授儿科临床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采取系统式、纵向讲授;小课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为主要目的,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主导、以学生为主讲等多种形式,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习中增设夜巡诊,采取床边讨论形式,让学生多看病例病种,增加感性认识。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此研究获得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临床教学
多媒体授课,声像并茂,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目前我院100%中青年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接通数字化图书馆,对培养学生医学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进行研究(05年首医大校长基金课题)。
3、人体模型及训练器替代病人进行临床能力培训
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初步培训中,用人体模型及训练器替代病人,要求学生先在教具上熟练掌握常用基本技能,然后用于病人,避免因操作错误或不熟练给病人带来痛苦或产生医疗纠纷,这是医学模式转化的体现,是以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解决实习操作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使医学基本技能训练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此研究获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积极开展英语及双语教学
开展英语及双语授课,英文教学查房,进行英文病例书写的训练及专业外语资料的初步翻译工作,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此研究获得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师队伍概况
儿外科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儿外科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许多知名专家及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热爱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均有着很高的地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共有64人,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14人,授课教师均有高级职称。
1.知识结构:博士16人占25%,硕士33人占51.6%,本科生15人占23.4%(其中12人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26人占40.6%,35-50岁32人占50%,50岁以上6人占9.4%。
3.职称结构:教授、主任医师19人(院士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3人;主治医师16人;住院医师6人(比例为2.6:3.3:2.3:1)。
教学条件
1、教学资源:床位187张(学生床位比 1:9.4),学科设置齐全(11个专业),病种丰富,2006年手术12800余例。
2、教学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中控教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数据库6个,中外文全文期刊4000种,电子版图书6万册,并可在线查阅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20+种大型数据库和19万册电子版图书)。
3、教材:
主选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小儿外科学》(第三版),我院黄澄如教授、潘少川教授参编。围绕主选教材,选择由我院张金哲等专家主编参编的《实用小儿外科学》、《实用儿科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家驷外科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部高水平参考教材。我院李仲智教授任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小儿外科学》已启动编写。
4、网上资源:教学大纲、自学提纲、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部分授课录相等已经陆续上网,向学生免费开放。
课程特色
1.严谨严格的教学传统
我院自诸福棠老院长开始,形成了严谨严格的教学传统,传承至今。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的今日,儿外科教师备课仍然一丝不苟,讲课仍然认真严谨,带教更是耐心细致。张金哲院士每周日带领学生查房已50余载,教授亲自示范手术辅导学生,高年资医师带学生手把手教授基本技能。严谨严格的教学作风,保证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培育出一代一代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
2.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成果
? 医学模式的转化,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医师,儿外科教研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忽略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所应有的权利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在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以病例为主导“,学生上讲台讲课等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提倡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用科学的方法去求证。这种学习方法将伴随他们整个的职业生涯,使他们成为医生后,能够自如地学习,不断的创新和自我完善。
(2)强化“医生角色”意识,全面培养职业素质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学生和医生。传统的观念过于强调“学生”一面,忽视“医生”的角色要求,容易造成被动学习。我们要求他们同时进入“医生”角色,积极参与医生的专业活动。如参加临床病例、死亡病例和并发症讨论等,从临床教训和治疗缺陷的实例中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医学论坛、国际国内学术报告、疑难病历讨论等,使他们开拓视野,尽早体会医生的职业特色等。通过实践,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临床思维,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和同行交流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3)应用模拟器械加强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外科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目前临床教学的瓶颈,我们购置了人体模型及训练器,为学生创造了练习及掌握基本操作的机会。模拟器训练的直观、可重复性,易于学生掌握;统一标准和操作流程又使临床技能培训走向规范化。用模拟器械替代活体病人进行技能训练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临床技能培训改革的方向。
3. 优越的教学条件
儿外科教研室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的条件为医学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见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
政策支持
1.学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1)制定规划:我校在认真学习教育部、北京市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2)政策保证: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各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①成立了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专家组,负责精品课程的建设、管理和实施;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组织督导专家督促实施。
②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校级立项课题加以管理和实施,下拨启动和建设经费。
③把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负责人、主讲教师作为教授、副教授上岗条件之一。
④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办法,根据精品课程级别不同分别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
2.学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情况
1)组织保障:
将精品课程建设列为教学建设中心工作,在院领导支持下,教育处和相关教研室协助课程负责人做好组织和协调,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经费及人员保障:
学院在学校给予的建设经费基础上匹配等量资金;教研室脱产教学干事负责具体工作,保证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更新等,有力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3)政策保障:
制定鼓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指标及优秀教师评选、晋升教学职称等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及奖励。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