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一级学科:  03 法学
二级学科: 0304 政治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熊志勇 学校名称:  外交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fau.edu.cn/jpk/apply/teacher/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191&coursename=中国近现代外交史&curs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463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教学内容 --

本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自1840年至1949年中国外交的变化,包括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主要条约、重要的政策和中国与一些主要国家的关系。本课程探讨中国为什么从一个东亚强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一个弱国,又如何在广大民众和一代代爱国志士的推动下,逐步恢复独立,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历程。课程还分析了在不同阶段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历届中国政府对一些事件处理的得失,揭露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欺压掠夺中国的事实,指出当时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些错误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恶果。目的是使学生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学习新中国外交课程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手段,使学生们懂得捍卫主权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珍惜一批爱国者和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独立和解放,了解作为外交官所承担的艰巨使命。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 近代之前的中外关系 (2课时)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2课时)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时)
第四章? 建立新的外交体制 (2课时)
第五章? 边疆危机的处理 (2课时)
第六章 中法战争与列强在中国南部的扩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 (2课时)
第八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入侵 (2课时)
第九章? 清朝末年的外交 (2课时)
第十章? 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的外交 (2课时)
第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2课时)
第十二章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第十三章? 南北政府对峙期间的中国外交 (2课时)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初期的外交 (2课时)
第十五章? 九一八事变与应对日本扩大侵华的外交活动 (2课时)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外交困境(2课时)
第十七章? 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课时)
第十八章??内战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的终结(2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本课程遵循下列教学思想:
--重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生学的是历史,但不能拘泥于历史,应鼓励他们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过去,总结规律,展望未来。
?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讲的是历史,但不能仅从历史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要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把一些重要事件的处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理论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 --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课堂参与,文章写作,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写作能力,以胜任日后的外交外事等工作。
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l????????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全面介绍课程的内容,指出重点,讲清难点。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敏感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加深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学生讨论前需要查阅相关材料,老师可提供参考书目,同时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材料。
l???????? 案例教学:根据大量的史实记载,对历史上一些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国际背景、相关国家的政策考虑、使用的外交手段、处理结果的利弊以及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l???????? 联系实际:由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对当前中外关系仍存在较大的影响,注意向学生介绍有关国家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使学生掌握换位思考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并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些争议。
l????????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更好讲授这门课,过去使用了较多的历史图片资料和地图,现在改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印象,掌握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l???????? 灵活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择闭卷或开卷、口试或笔试、答题或写论文的方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