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电力系统分析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电力系统分析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06 电气信息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孙宏斌 学校名称:  清华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166.111.92.13/apply/teacher/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53&coursename=电力系统分析&curstyle=vio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17185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课
共48学时,其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
第1章 电力系统概述(4学时)
1.1、电能与系统
1.2、发电厂:电能生产
1.3、电力网:电能输送与分配
1.4、交流电路的功率和复功率
1.5、电力系统负荷:电能使用和消耗
1.6*、电力工业发展史
第2章 电力系统稳态模型(6学时)
2.1、稳态建模总体思路
2.2、电力线路模型
2.3、电力变压器模型
2.4、电力负荷模型
2.5、电力系统等值电路与标么制
第3章 电力系统潮流分析(8学时)
3.1、简单电力系统潮流的分析
3.2、网络矩阵和功率方程
3.3、复杂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算法
第4章 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和控制(6学时)
4.1、无功功率与电压控制
4.2、有功功率与频率控制
4.3、经济运行与控制
第5章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概论(2学时)
5.1、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与稳态分析
5.2、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计算的目的
5.3、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计算的方法
第6章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及机端三相短路分析(6学时)
6.1、无穷大系统突然短路过程分析
6.2、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6.3、同步发电机的派克方程
6.4、同步发电机机端三相短路的计算机计算
6.5、同步发电机三相短路分析及发电机的暂态参数
第7章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计算(6学时)
7.1、电力系统对称故障的计算
7.2、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的分析方法及对称分量法
7.3、简单电力系统的不对称故障的计算
7.4、复杂电力系统的不对称故障的计算
7.5*、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的计算机方法
第8章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继电保护基础(8学时)
8.1、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
8.2、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及基本分析方法
8.3、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及基本分析方法
8.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基础
二、《电力系统实验课》
与《电力系统分析》理论课相配套,共32学时:每5位学生组成一组,集中2~3天时间,协作完成以下系列实验,然后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 大电网数字仿真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本科生进入电气工程科研殿堂的重要向导和桥梁之一。多年来,该课程是由四门理论课(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故障分析、稳定性和继电保护)和一门实验课(电力系统实验)组成。
2000年前后,随着电力系统学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趋势。
一方面表现在理论课程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1)必修的理论课程偏多,内容重叠且缺乏系统性,课内学时达120学时,学生负担过重;(2)新科研成果出现快,而教学内容处于90年代初水平,没有充分体现近十年来本学科的最新进展;(3)公式多,工程性强,逻辑性和系统性欠强,讲授和学习时比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困难,学生的兴趣度不够高。
另一方面,电力系统分析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现场实习变得困难,实践环节被弱化,电力系统实验课已成为本科生最接近现场的实践环节之一。清华大学的电力系统实验课是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隶属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平台上完成。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数字化,原有的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平台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世纪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以“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开始由强调专业转为“基础和前沿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新教学模式,压缩理论课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理论课程
1、 ? 通过重大优化重组,使教学内容体现少精宽新
一方面,通过“提取公因子、强化基础、去掉枝叶”等重要措施,使理论课时精简且更体系化,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电力系统稳态、故障、保护和稳定性等共计120学时的四门课优化融合成一门电力系统分析新课,课时压缩到48学时,教学内容上体现“少、精、宽”,以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培养新模式。例如:“电力系统标幺制”和“网络方程”等内容,原来在稳态、故障、稳定性中都有较大篇幅介绍,通过提取“公因子”,作为基础内容优化后统一讲解;又如:去掉了电压调整中变压器分头和无功补偿装置容量的手工整定等工程经验性很强的枝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减少了课时。
另一方面,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本学科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了近十年来本专业的重大科研成果,重点体现一个“新”字。例如:在电力市场改革的新形势下,新增了“市场环境下的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内容。此外,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碎片(如:内容讲完了但未到下课),以课堂花絮新形式介绍专业典故、电力灾变、最新进展等,如:充满哲学色彩的交直流之争、“大电网控制”被评为十大开拓性新兴领域、三峡工程、全国联网、8.14美加大停电、新能源、FACTS等,且内容不断翻新,让学生活生生感受到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一做法有效强化了专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
在课外,我们针对课程中的前沿和重点问题,设计和开发了多套深受学生欢迎的自选研究专题,供学生课外研究。课外自选研究专题主要有:(1)复功率研究;(2)稀疏技术研究;(3)潮流计算机分析与算法研究;(4)电压控制研究;(5)同步发电机机端短路计算机分析与研究;(6)单机无穷大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等。在这些研究专题中,有的提供教学小软件供学生使用,有的需要学生自己编程,有的需要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学术文献,最终以学术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有的学生为了做一个研究专题,前后化上一个多月的时间,沉浸于研究的乐趣之中。该举措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编写研究报告的能力,熏陶了科研素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 研究型教学方法
系统地提出并实践历史追溯法等富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详见“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栏)
3、?? 现代化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交互式网络学堂、课堂花絮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趣味性。(详见“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栏)
详见“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栏。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简称动模实验室)是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分室,属于一个纯物理的模拟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课是在该动模实验室完成,每届上课的本科生约120人,实验课每组5人,每届实验持续时间约500小时。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数字化,原有的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要求。
经过多年来的刻苦攻关,我们将最新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先进实验教学资源,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建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动模大型数字化实验平台,实现了物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实现了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全数字仿真,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实验的高要求,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见国家级教学成果的鉴定结论),是教学和科研相长的重要体现,也是“重实践、研究型”现代教育模式的集中体现。
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设内容详见“4-3 教学条件”栏。
在数字化改造前,学生利用监控盘台做电力系统实验。改造后,学生在数字化实验平台前,利用计算机可视化的人机界面做实验,由计算机记录电网动态。
在此基础上,电力系统实验课实现了重大革新。由计算机全局全程精准地记录和显示电力系统动态,改写了过去无法详细记录和分析暂态过程的历史,从而将学生从耗时乏味的数据记录和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可视化的人机界面也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全局和动态过程把握更好,可以更多更好地完成实验,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机理的分析研究,增强了实验的研究性
学生每5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在该数字化实验平台上,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发电机并列、有功无功调节、系统稳定运行、暂态运行、失磁等与理论课结合紧密的研究型实验。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参数计算、电网接线、参数调整、正常运行方式的建立、实验研究直到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等一整套工作都由实验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分析。这一系列训练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此外,基于数字化实验平台,还设计和开发了一些原有的纯物理动模平台难以实现的大规模数字化现代电力系统实验内容,如:电力系统数字化建模和组态实验、大电网数字仿真实验等,突出了实验的前沿性和时代感。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本课程组所依托的电气工程学科在历届的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中排名第一,所依托的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配套建成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资源。
一、自主研制的先进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
改造前,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的主要设备由物理动模系统和监控盘台组成。物理动模系统又由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含直流和交流线路)、负荷、FACTS等电力设备组成,它是根据相似原理建立起来的物理模拟系统,可组成不同拓扑结构的电力系统,可逼真模拟实际电力系统的动态过程。在监控盘台上,集成了针对物理动模系统的各种测量仪表和操作按钮。学生在监控盘台前,对物理动模系统进行各种操作,人工记录数据,完成各种电力系统实验。
经过几年来的刻苦攻关,将最新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先进实验教学资源,建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实现了物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将学生从耗时乏味的数据记录和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由计算机全局全程精准地记录和显示电力系统动态,对电力系统的全局和动态过程把握更好,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有效强化了实践环节。
已建成的数字化实验平台被同行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实验平台不但在清华大学成功应用了4届,而且已经在东北电力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推广应用。
主要的建设内容简介如下。
1、 研制出物理动模从设备级到系统级的完整数字监控系统
在设备级别上,针对物理动模系统的5台发电机组,研制成功了不同控制方式的微机励磁和调速控制系统;建成了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和负荷等各类电力设备的网络式RTU,实现了发输用各类电力设备的全数字式远程监控功能。
在系统级别上,摈弃了多年来一直使用的庞大的监控盘台,采用了自主研发多年完成的科研成果“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对其进行了面向教学的改造,开发了适用于教学的可定制的实时采样曲线、实时数字化仪表和灵活组态功能等。然后将其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完成了硬件网络平台建设和物理动模的数字化建模,制作了上百幅可视化画面,应用于物理动模的系统监控和分析决策。不但实现了遥信、遥测、摇调和遥控等SCADA功能,还实现了先进的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和在线潮流等EMS高级应用功能,在功能和性能上与现代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几乎完全一致。?
?
2、 建成了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全数字化“影子系统”
物理动模主要用于模拟小型电力系统,为了进行现代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各种教学实验,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多年完成的科研成果“电网仿真培训系统(DTS)”(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对其进行了面向教学的改造。将其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建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系统,可以实时逼真模拟电力大系统的稳态、机电暂态和由此引发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动作过程,逼真模拟负荷的正常变化和随机扰动、发电出力变化、故障和二次信息系统。该数字仿真系统可24小时连续运转,是实际电力大系统的“影子系统”。
目前,已建成了14、118节点等若干套IEEE标准系统的仿真模型,特别是建成了我国实际某省级电力大系统的全数字化仿真模型,为电力大系统的全数字仿真提供了强大的实验平台。? ?
??????? 大规模吉林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影子系统”
3、 研制出物理动模的广域相量量测系统(WAMS)
广域相量量测系统(WAMS)是当前国际上大电网控制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我们率先在物理动模的5机系统上研制成功了WAMS,转化为教学实验的先进资源。
针对物理动模,开发了广域相量测量装置(PMU),实现了基于GPS技术的实时对时和同步功能;实现了暂态量的实时同步采集和计算功能,可计算出发电机的正序功角;采用高度集成的双TCP/IP网络,实现了实时暂态量的高速通信功能;研制的PMU的数字信号输入和输出量各有16路,可实现实时遥控和遥调功能。已建成的WAMS系统可在50ms内实时地完成电力系统机电暂态量的实时同步采集、计算、传输、处理和监控,从而为各种电力系统暂态监控提供了崭新的数字化实验平台。
?
4、 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
先进的数字化实验平台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为了提高该实验平台的利用率,我们对实验室实行了开放式管理。利用实验室的空余时间和周六、周日,对有兴趣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例如:对参加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的本科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在做开放型实验时,学生兴趣很高。
?
二、教材使用与建设
1、近年来建设的教材:????
近年来,本课程组建设了一批有影响的教材,主要包含:
[1]???? 周荣光,陈刚.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清华大学讲义,2001年
[2]???? 周荣光.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闵勇,韩英铎.电力系统稳定.清华大学讲义,1998年
[4]???? 王维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基本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研组.电力系统分析习题集.清华大学讲义,2001年
[6]???? 张伯明,陈寿孙.高等电力网络分析(入选2002年度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7]???? 倪以信,陈寿孙,张宝霖.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和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配套建设的实验教材有:
[1]????? 陈永亭,王延德.电力系统实验指导书.清华大学讲义,1999年
[2]????? 孙宏斌,陈永亭 .电力系统动模数字主站系统技术手册.清华大学讲义,2003年?
?
2、即将出版的立体化新教材:
新编了《电力系统分析》立体化教材。新教材与教学改革相配套,适应“宽口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清华大学原有的多门子课程的讲义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和参考文献,通过优化综合而得,重点体现了“研究型”和“立体化”的特色。
该立体化教材将于2006年底正式出版,主要含:纸质教材(上下册)、多媒体课件、实验指示书、研究专题等,新教材已在清华大学本科生中使用了4届,并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定了出版合同,正在参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已通过了专家评审
?
注:《研究型、立体化的电力系统分析精品教材建设》被列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
?
3、自选的扩充性参考书目
[1]???? 何仰赞等,《电力系统分析》(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韩祯祥,《电力系统分析》(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
[4]???? 王锡凡等,《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科学出版社,2003年
[5]???? W.D.Stevenson(美).Elements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 McGraw-Hill 1982年
[6]???? A.R.Bergen (美),Power Systems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1986年
[7]???? P.Kundur(美), Power System Stability and Control, McGraw-Hill,1994年
[8]???? Hadi Saadat(美), Power System Analysis. McGraw-Hill,1999年
充分利用了清华大学已建成的先进的交互式网络学堂,师生们在此网络虚拟空间上进行了讨论、答疑,发布公告、电子教案和研究专题,提交作业等,逐年更新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电子教案、研究专题、教学软件、作业题、“课堂花絮”和公告信息等,使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有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03年,本课程的网上点击次数达到4471次,学生发表的网络讨论文章21篇。2004年点击次数5398次,学生发表的网络讨论文章110篇。2005年点击次数达到4065次,学生发表的网络讨论文章31篇。近几年来,平均每位学生一个学期的点击次数达到了40次左右。?

?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一方面,电力系统分析内容繁多,公式多,逻辑性和系统性欠强,工程性强,新科研成果出现快,因此在讲授和学习时比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困难;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到电力系统现场实习的机会难得,电力系统实验课已成为本科生最接近现场的实践环节之一。针对电力系统课程的特点,本课程采用了下列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
一、系统地提出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点突出了研究型特征。电力系统分析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中大部分是成熟知识点,工程经验性较强,逻辑性较差,“如何提高传统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研究性”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共性课题。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所形成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包括:课内的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的自选研究专题、数字化实验平台、研究型实验等系列内容。
1、课内的研究型授课方法
在课内,我们针对本课程特点,提出并实践了若干有富有特色的研究型授课方法,包括:历史追溯法、启发式方法、类比教学法、故意出错法等,举例介绍如下:
历史追溯法
针对已成熟的专业知识,如果从今天来看,已经是现成的知识点,如果直接讲结果,不会有研究性。为此,提出了独特的“历史追溯法”:在授课中,让学生“回到过去”,与先辈们在一起。在课上我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是先辈们,该怎么办?”,这样一来,研究性就出来了。以最基础的潮流计算机解法(6个学时)为例,从人工算法到Y法、Z法、N-R法和PQ分解法,沿着历史轨迹,在每个关键时期,提出和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科研素养的良好熏陶,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研究的兴趣。
启发式方法
针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归纳和梳理约5个感兴趣的问题。在上课之前,首先开门见山地将问题提出来,利用这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与联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清华的学生一旦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甚至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有效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
类比教学法
针对抽象专业知识,采用了“类比教学法”,将研究对象或者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对讲清难点十分奏效。尽管类比教学法已不是一种新方法,但要将它系统地应用到本课程教学中来,仍有不少创新工作要做。例如:无功Q就是电力系统中一个重点和难点概念,它描述了电力系统中电能和场能相互转化的自然现象。我们借助精心设计的动画技术,将其与熟悉的小球(与Q谐音)在光滑凹槽内动能(与电能类比)与势能(与场能类比)的相互转化相类比;同样,潮流分布中Q是从电势高的流向电势低的节点,而小球是从地势高的滚到地势低的地方。这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故意出错法
针对学生最易犯的错误,故意出错,关键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错误,印象才能深刻。这里不再举例。
2、课外的自选研究专题
在课外,我们针对课程中的前沿和重点问题,设计和开发了多套深受学生欢迎的自选研究专题,供学生课外研究。通过课上讲授与课下自选研究专题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课外学时,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
在这些研究专题中,有的提供教学小软件供学生使用,有的需要学生自己编程,有的需要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学术文献,最终以学术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有的学生为了做一个研究专题,前后化上一个多月的时间,沉浸于研究的乐趣之中。虽然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兴趣很大。
对于学生提交的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我们采取免试政策鼓励创新。为了克服免试政策的弊端,在考前一天我们对每位免试学生进行单独面试,考察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测试其研究论文是否属于独立完成。再根据创新性、研究深度和面试情况,给出免试成绩。如果学生对免试成绩不满意,则可参加笔试。一旦参加笔试,则以笔试成绩为准。这样一来,将考核方式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该举措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编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3年来,免试学生平均约占学生总数的8%。以2000级学生为例,135名选课学生,上交了263份研究报告,其中有10名学生免试。
?
3、数字化实验平台
数字化和大规模是现代电力系统的两个重要特征为了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高要求,我们对纯物理的动模实验室进行了数字化改造。
经过几年来的刻苦攻关,将最新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先进实验教学资源,建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动模数字化实验平台,建成了物理动模的数字监控系统、广域相量量测系统和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全数字仿真系统,实现了物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实验的高要求,是“重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集中体现。
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设内容详见“4-3教学条件”栏。
4、研究型实验
在数字化改造前,学生利用监控盘台做电力系统实验。改造后,学生在数字化实验平台前,利用计算机可视化的人机界面做实验。
在该数字化实验平台上,每5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学生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发电机并列、有功无功调节、系统稳定运行、暂态运行、失磁等与理论课结合紧密的研究型实验。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参数计算、电网接线、参数调整、正常运行方式的建立、实验研究直到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等一整套工作都由实验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这一系列训练有效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
与传统的模拟监控盘台相比,计算机系统提供了可视化人机界面如:单线图上的动态数据、数字化仪表、动态曲线和棒图等,学生在计算机上监视电力系统的各种稳态和暂态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控遥调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实验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系统提供了可视化的系统图、实时曲线等,信息量大幅增加,对电力系统的全局和动态过程把握更好,不再是“瞎子摸象”,电力系统实验的能力和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尤其重要的是,由计算机全局全程精准地记录电网动态,使学生从过去耗时乏味的“人工记录和整理数据”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更好地完成实验,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机理的分析研究,有效提高了实验的研究性
二、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程趣味性
如何让学生们喜欢本课程,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还综合运用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课程的兴趣度。
1、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生对高压大容量电力系统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困难,从国内外浩瀚的文献中和INTERNET上找到了大量精美的彩色实物图片,实际使用的有三百多幅,将美轮美奂的实物图片和原理图相结合进行讲解。同时,精心设计和制作了多套Flash动画,使电力系统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形象化。例如:利用动画制作,将发电机机械式调速器的复杂运动过程生动地表达出来,原来讲解一次调频、二次调频的过程和概念,一般需要半个学时,而且抽象难懂。采用动画技术后,10分钟不到,就可以生动活泼地将这些概念和复杂过程讲清楚,不但减少了学时还讲得更好。
2、充分利用先进的交互式网络学堂
充分利用学校建成的先进的交互式网络学堂,师生们在此虚拟空间上进行了讨论、答疑,发布公告、电子教案和研究专题,提交作业等。使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有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近3年来,每位学生一个学期的点击次数平均达到了40次左右。
3、教学新形式:课堂花絮
为了强化专业教育,我们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碎片(如:内容讲完了但未到下课),以“课堂花絮”新形式介绍专业典故、电力灾变、最新进展等,且内容不断翻新,让学生活生生感受到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一做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4、先进的数字化实验技术
先进的数字化实验平台提供了上百幅可视化人机界面,如:单线图上的动态数据、数字化仪表、动态曲线和棒图等,学生在计算机上监视电力系统的各种稳态和暂态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控遥调操作,自动化程度很高,先进的实验技术有效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