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滑冰课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滑冰课 一级学科:  04 教育学
二级学科: 0402 体育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王 永 祥 学校名称:  东北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202.118.27.146/jpk05/jpkjs.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794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东北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11工程、985项目建设重点大学。学校努力向“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方向发展,以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我部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利用学科专业特长,充分发挥滑冰课优势,通过滑冰运动的价值和特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滑冰课教学能改善学生肌肉的协调与控制能力;
提高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
改善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功能;
增加耐寒和免疫能力;
通过滑冰的竞赛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形成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课程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精品课程,充实滑冰运动的群众基础,在全国掀起滑冰、轮滑运动的热潮,以促进我国滑冰运动的发展。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理论课内容:
1、滑冰运动简介及我校滑冰运动的历史和特色????????????1学时???
2、滑冰运动的意义及锻炼价值????????????????????????? 1学时
3、滑冰运动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护????????????????????? 1学时
4、滑冰运动的技术分类及技术特点????????????????????? 3学时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滑冰理论课重点是通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对滑冰锻炼价值和滑冰基本技术形成初步印象。

2、滑冰理论课难点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师的讲解,如何形象、生动地加深学生对滑冰技术动作的理解。

3、解决办法: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时间为实践课,为使理论课教学与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讲授滑冰理论课之前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滑冰教程”课件,使抽象的技术理论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滑冰课教学与其它专业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身着滑行器进行身体练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身体练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长期锻炼的习惯。通过滑冰课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是完成上述目的的主要手段。
滑冰课教学,由于受到季节性的限制,成为北方高等学校特有的一个体育教学内容。如何抓住这一特殊性,在全国创建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是我校体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是体育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而教学改革的核心,则要建立在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上。为此,我们把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上,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
滑冰课教学,从表面上看内容单一,但如果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将多种练习方法运用到课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我校打破单一的滑冰课教学以速度滑冰为主的教学形式,将花样滑冰和冰球运动引进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丰富了滑冰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滑冰课教学,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滑冰课的教学效果,使滑冰课教学真正成为我校特色课,保证教学时数及突破原有的只能在冬季开展的观念,我校在非冰期,新开设了轮滑课教学。轮滑课是我校优秀课,滑冰课是北方所独有的教学课内容。将轮滑课与滑冰课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南北各自特色的互补。而在技术上轮滑与滑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上轮滑课与滑冰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轮滑课教学保证了滑冰课教学顺利进行,通过滑冰课教学促进了轮滑课教学的提高。使南方的学生通过滑冰课教学既掌握了北方的运动项目,又提高了轮滑技术水平,而北方的学生正好相反。此外,由于轮滑运动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又不受性别、水平、季节的限制,因此,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在我校的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我校地处东北,为了使我校体育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创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以滑冰课教学为主,轮滑课教学为辅,双语教学为先导,其它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学新格局。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及同行专家的好评。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滑冰课教学,从表面上、形式上看,内容单一,季节性强,但是我校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结合当前实际和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速度滑冰内容,将冰球、花样滑冰引入课堂,同时突破滑冰课季节的限制,在非冰期开设了轮滑选项课的内容(包括速度轮滑、花样轮滑、轮滑球),使有兴趣的学生常年能体会到滑行的感觉。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了滑冰、轮滑课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加强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功能,
增加耐寒和免疫能力。
通过滑冰的竞赛与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
课程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精品课程,加深知识分子对滑冰运动的认识,充实滑冰运动的基础,在全国掀起滑冰、轮滑运动的热潮,以促进我国滑冰运动的发展。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着眼于指导性的“教”和主动性的“学”两大基本点,逐步构建了“主体参与、探索合作、分层指导、激励评价”的主体课堂教学思路。具体来说,体现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体现在教学价值观上,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体现在师生观上,提倡师生互动,民主和谐;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我们鼓励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因此,在创建的新教学格局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
对个性化、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良好的先天遗传素质是基础和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自身所具有的教育的特殊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重要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强烈的创造性思维的动机,创新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滑冰课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那种把现成答案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给学生提问“为什么”的机会和自己去想“怎么办”。
3、掌握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不只是教会某一技术动作,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锻炼方法。形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首要问题是加强学生对体育认识和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长久锻炼的品质。因此,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的兴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全体学生必需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积极采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现教学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自我锻炼中受益无穷,自如地享受终身体育。因此,在滑冰课教学中,对身体素质不同、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要求。考核以每学期学生个人运动能力及技能提高幅度作为综合评定标准。这样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各自有其不同的奋斗目标。
4、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分班教学与整体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是以一个教师一个教学班在不同的教学场地进行的分班教学形式出现的。滑冰课教学由于多个班级在一个场地进行教学(400米场地),如果各自进行组织教学、练习,将会出现有的集合讲解,有的组织练习,相互干扰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避免相互影响,我们采取了统一时间集合分班教学和统一集合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集合讲解与组织练习统一进行,并确定了在班教学区的练习时间和利用大场地进行练习的时间,保证了滑冰课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避免滑冰课教学事故的出现。
5、更新器材,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个体要求
?? 由于花样滑冰及冰球运动项目的引进,我们在滑冰课教学当中不仅准备了速度滑冰鞋,而且还准备了花样鞋和冰球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冰鞋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教师则根据参与相同项目的学生进行组班,这样既保证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学习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6、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滑冰课教学
为了保证滑冰课教学效果,在滑冰实践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滑冰理论课和陆地模仿练习的教学。教师通过自行研制的CAI课件的讲授和电视教学片的观看,首先给学生一个理论和直观的感受,在理性上对冰上运动有一个认识,结合滑冰基本技术的陆地练习,为滑冰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之上冰后能够尽快地掌握技术,收到较好的效果。《打冰球》体育电视教材,被《中国教育协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界学术年会评为优秀体育电视教材。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7、滑冰课是必修课,两个年级利用两个标准的400米场地进行授课,平均每个单元每块场地同时进行上课的学生400人左右,可以说上课学生规模大景象非常壮观。
?
4-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
??? 1、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滑冰课教学作为我校体育教学重点、特色教学内容,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创出具有东北大学体育教学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而且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创造具有各自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1)同行、校外专家及社会评价
2002年在我校召开的“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东北片)工作会议期间,我部全体教师给与会代表做了精彩的轮滑及轮滑球的教学表演,受到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体育教育专家王占春及辽宁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王举忠、前处长杨继刚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对我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我们的教学表演也受到同行专家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评价:“东北大学几十年的滑冰课教学和全面开展的冰雪运动为全国高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是国家大学生中开展冰上运动的样板”。
辽宁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滑冰课与轮滑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地域性、传统性的教学理念…该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滑冰课、轮滑课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邹师教授评价:“课程建设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2)校内督导组评价
???? 《滑冰》课程从创设到现在,多年来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校内专家和同行一致好评。他们一致认为该课程的思想领先,内容体系独特,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主体思想,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优带新、共同创优”是我校体育教学的奋斗目标。多年来由于将轮滑课教学与滑冰课教学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轮滑课教学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02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公开课当中,体育部王永祥教授做的“双语教学在轮滑课中的应用”的实践教学公开课,受到教育厅领导及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001年滑冰课被学校评为校级优秀课,2002年滑冰课教学被辽宁省教委评为省级优秀课,2003年滑冰课被学校评为校级精品课、轮滑课被学校评为校级优秀课。2004年我校滑冰课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
由于我校滑冰课教学开展较好,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体育部多次来我校录制滑冰课教学节目,在体育专栏里播出。并将王永祥教授制作的《怎样学滑冰》教学片,作为专题讲座在电视台连续多年播出。1995年全国青年速度滑冰比赛首次在大学内举行、2003年全国青少年速度滑冰比赛再次在我校举行。不仅推动了我校冰上运动的广泛开展,而且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现我校已被教育部授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冰上项目是重点项目之一。1998年我校代表队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大学生速度滑冰锦标赛,取得了男、女500米第一的好成绩。现有很多兄弟院校体育部派教师来我校参加我部的滑冰及轮滑进修,并且有些学校还聘请我校专业教师去做滑冰课及轮滑课的讲学。
滑冰课教学及轮滑课教学作为我校的特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不仅积极参加冰上运动,而且自己购买冰鞋,以保证滑冰课教学质量及效果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在我校80%以上的学生自己手中有冰鞋,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滑冰课及冰上运动的热爱。在我校冬季滑冰课之外的活动时间,有上千人在冰场上锻炼,学生以将冰上运动作为冬季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我校冬季体育活动的亮点。另外,学生们已认识到轮滑课与滑冰课教学可相互促进,因此,在我校非冰期开设的十几个专项课教学中,有30%的学生参加轮滑选项课的学习,并将它课外活动的一个主要项目在校园内进行,成为我校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育部经多年教学实践,创建了“以滑冰课教学为主,轮滑课教学为辅,双语教学为先导,其它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学新格局。滑冰课先后被评为东北大学和辽宁省的优秀课和精品课。应该说滑冰课已经成为东北大学体育的闪光点和东北大学的品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