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公告

西行之路——观《大树西迁》有感

[2018/3/19 9:08:43], 阅读 152 次

3月12日,作为教育部驻外后备干部的一员,在观看了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教育部专场演出之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己。

《大树西迁》生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的崇高境界,激情唱响了知识分子勇担大任、实干兴邦的英雄赞歌,我更是被剧中所诠释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所触动。

我来自西北师大。西北师大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西迁史,生动地诠释出了“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大医学部的前身西北医学院,和西北师大都是西北联大的组成部分。

上世纪40年代,学校从燕山脚下到汉中盆地,再到黄河之滨,时任院长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李蒸先生带领师生一路向西,由陕西迁往兰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教育为国家之命脉”之理念。西迁途中,广大师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路途艰辛疲惫不堪,又逢天降雨雪衣履皆湿,但师生皆视图书文具为学校宝贵财务,时刻守护唯恐受损;途中吃着咸菜和锅饼,住过破庙,即使是这样,依旧怀揣发展西部教育的梦想。初到兰州时,为了节约经费,教室、宿舍等是由校内人员设计并负责施工,当时宿舍区的厕所,就是在国外学习公共卫生的体育系教授兼主任袁敦礼(著名体育教育家,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设计的。当时师生们喝的是“从天而来”的黄河水,用人力车马从黄河运到学校,再分送到伙食团和老师们的家里。学校以自制的几个大木桶储水,因驮运拉运的水量有限,经常发生水荒。有时碰到汛期,河水浑浊,加之运力不足,来不及沉淀,师生只好饮用浊水,冬天则常常以冰洗面。刚开始由于设备不齐,连饭桌板凳都没有,不少同学在露天用餐。冬天馒头冻成冰疙瘩,咬也咬不动。师生们戏称他们戴的是“怒发冲冠”的帽子,穿的是“脚踏实地”的鞋子和“空前绝后”的袜子。教师们的生活也很清苦,知名教育学家胡国钰先生曾说:“我一年到头就这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袍棉裤,春天去掉棉絮成夹袍夹裤,夏天去掉里子成长衫单裤,秋天再加上里子,冬天再絮上棉絮。”虽条件艰苦,但真正做到了“以精神的力量,补充物质的不足”,学校秩序良好,教师认真授业,学生勤奋学习,人人精神饱满。

百十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践行“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筚路蓝缕,延席授教,著书立说,培育后学。而“西迁精神”在西北师大,也内化为独特的气质内涵,正如校友丁虎生所言,那就是在抗战烽火中锤炼的民族自强、民生理想、家国情怀;艰苦环境中磨砺的苦中求乐、勤谨诚朴、乐观主义。正是在这种西迁精神的感召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绝大多数在毕业后选择留在西北最艰苦的地方服务基础教育,自觉地将自己一生与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联系在一起。1939年秋考入西北师院的百岁老人王志宏回忆说:“当时学校的多数教师都是从北平来的名教授,他们教得认真,讲得仔细,每堂课点名时从来不喊学生名字,仅凭记忆在点名册上划到,我们都纳闷,他们的记忆怎么那么好!”1944年毕业后,王志宏留在了兰州,一直在西北师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99年从西北师大毕业后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坚持任教的马建平说:“能吃苦、有责任是我所理解的教师品质,而这些品质都是从老一辈身上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他们,诚朴笃实、埋头苦干已内化于无数西北师大学子心中。据统计,甘肃86个县市区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为甘肃及西部其他省区培训培养了42个少数民族的各类师资近3万名。有人这样评价:因为西北师大,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1000公里。尊严师道,继往开来,从燕山脚下到黄河之滨,西北师大教育的“接力棒”传递从未停止。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曾为行将毕业的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究竟,常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饥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结果,却愈发使他觉得自己工作之可贵,可爱,可以寄托性命,这就是所谓‘献身’,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诸君就要离开学校了,职业也许是诸君目前所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职业不过是求生的手段,而生活的重心却要在事业上奠定。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的献身。”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发展,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剧中所表现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也都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但是,多少年来不变的,是一代一代教育者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扎根自身岗位,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乃至生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定的事业、不拔的士节和光荣的献身”。黄大年、卢永根、卢丽安等一批批优秀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能力和深厚的仁爱之心,书写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光辉风采。党的十九大对今后5年乃至未来几十年国家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谋划了长远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西迁先辈的精神,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当年那种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我们的先辈坚守理想信念,作出了不菲的成绩。今天,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西北师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历史缩影,“西迁精神”也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默默奉献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即将奔赴教育外事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西迁精神”对我而言,就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在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全方位推进,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之际,我会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自信。作为一名来自于西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西迁精神”对我而言,就是先辈们“牺牲小我、奉献报国”精神传承,我有义务更有责任,不管在哪个岗位,不管做何种工作,都要尽己所能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更有理由相信,在这种信念的鼓励和带动下,西部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