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公告

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工作的理念变革与实践探索

[2017/6/22 9:46:38], 阅读 331 次

摘 要:大数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转型,为学生工作从理念到方法、从思维到技术都带来了重大的思维变革。对学生工作者而言,在工作中要树立大数据意识,自觉培育大数据素养;对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而言,要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变革,搭建学生数据收集平台,实现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服务的模式转变。但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还面临数据依赖、滥用的风险和个人隐私保护的伦理挑战,学生工作者应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数据;高校要建章立制,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强化使用者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的隐私保护模式。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学生工作;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的话题被广泛传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正如英国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所言,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1]大数据时代开启了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无独有偶,大数据也为高校学生工作无论从理念到方法,从思维到技术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工作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服务的变革应是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应有之义。

从随机抽样到全样本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思维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早的20世纪八十年代较为单一的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理念正逐步实现从管理到管理服务并重到服务的转变。今天,学生工作面临的对象是一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网络阅读、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他们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形成参与的主体,且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的特征。面对这样一个青年大学生群体,靠传统的随机抽样或经验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模式已失去了优势,一种新的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工作的模式应运而生。

1.学生工作者要树立大数据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的收集、储存和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会留下各种痕迹和产生大量的数据记录,这些数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全样本意识。相对于大数据时代,在“小”数据时代,我们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但用来分析收集数据的工具依靠的是随机抽样,用少量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采集的工具和数据处理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让使用一切数据成为了可能,提高了对事物研究的精确性,能够发现样本无法揭示的一些规律和细节。对于大学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行为数据,如学业成绩、图书借阅册数、宿舍停留时间、心理普查数据、各类文体活动、竞赛参与情况、食堂消费总额、体测成绩、违纪情况等,这些数据都隐含着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全样本意识,分析与学生相关的所有数据,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二是注重寻求相关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即使确定因果关系很困难而且用途不大,人类还是习惯性地寻找缘由。[2]但在大数据时代,因果关系就不再是热衷寻找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在学生工作领域,我们一贯是重视因果关系的,但相关关系的重要性往往要高于因果关系,因为对于因果关系的论证要远比相关关系复杂、耗时。因果关系假设在前、论证在后,相关关系根据现有的数据能够直接分析得到,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及时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工作实践中,学生成长需求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以及两者快速变化的现实,学生工作者要及时发现学生某些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鉴于学生工作即时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我们往往要先知道“是什么”,然后再继续研究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例如: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情况,假设是学业、家庭、失恋、自卑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都会造成这一结果。但是,确定因果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果通过大数据我们能找出心理异常可能相关的事物,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则会更从容和具有针对性。

2.学生工作者要培育大数据素养

大数据开启了一场思维的大变革。在变革中,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能从中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大数据是一个相对意义的概念,并非数据存储量的绝对意义,大数据核心理念认为所有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是对涉及到的所有数据的分析,这对大数据使用者而言,提出了更高的数据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大数据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通过数据收集技术在不同的领域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并让数据形成有价值的、连续的、可测量的数据链条,以此深入探寻现实世界的内在规律。由此不难看出,培育大数据素养应从五个维度着眼:对数据的敏感性;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3]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样本,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消费行为、日常作息习惯、社交爱好等都会留下数据痕迹,这些数据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对数据的敏感性是学生工作者培育大数据素养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工作者要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留痕于互联网中及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各类数据进行获取、管理、分析、提炼、处理等。[4]针对大数据反映出的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予个性化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诉求。同时,学生工作者还要具有对数据的批判思维,对纷繁多样、优劣掺杂的大数据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和抓取。

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服务: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模式变革

互联网时代,学生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自觉应用个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各高校也在积极加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建设,构建与学生的共同话语体系,占据网络话语主导权,不断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大数据概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让更多学生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可记录的数据搜集和处理成为可能,为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和培育大数据素养。这是作为大数据的使用者而言,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思维变革。作为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还要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工作模式的变革和大数据应用平台的支撑,以便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工作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服务的转变。

1.搭建学生工作数据集成平台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记录、可量化的数据纷繁复杂,涉及部门广泛,主要有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办、后勤处、图书馆、体育部、信息中心等,各部门所收集数据相对独立,仅考虑本部门的现实需求,与其他部门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除了各部门数据的收集,学生工作者也能掌握所带学生的很多数据,如家庭收入、奖助学金、心理健康状况、违纪等,在一定范围内给每个学生有个局部“画像”,不足之处是数据不够系统和全面。为此,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相关数据挖掘渠道和建立数据协同处理分析中心。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记录、可量化的数据远不止学校和学生工作者掌握的,对于学生网络参与行为数据的收集是薄弱环节,而这些数据是深入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认知来源。众所周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缘于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包括阅读、购物、娱乐、学习、社交等。过去,我们了解学生是局部和片面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正如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介绍中的一句自白所言“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和学生成长诉求多样化的现实,使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变得较为困难,这样就难以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而大数据时代让了解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正在构建学生工作数据库和大数据整合平台,整合全校相关部门,把各部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相关系分析,尤其是对特殊群体学生,如学习优秀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群体、思想行为表现异常的群体等的大数据呈现出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这既可以进行横向的不同群体的比较分析,也可以进行纵向的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特征分析,当然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个全面的“画像”。学生所有的个性特点将由“一张表”呈现,在此基础上探寻学生成长模型,进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和育人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组织机构建设上,为了便于数据的整合和发挥各部门工作的协同效应,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协调部门或数据中心,做好各类数据收集平台的顶层规划设计和互联互通,分类、分层整合集成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建设学生工作数据库,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共享;同时,这一专门部门还应构建与校外相关组织机构和兄弟院校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如麦可思研究、人人网、微信平台、百度贴吧等专门研究机构和社交媒体,推动数据共享、利益共赢。不仅要着眼于本校学生的大数据,对整个大学生群体也要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宏观、微观全方位洞察学生的状态。

2.实现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服务的模式转变

学生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包括党建和思政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心理咨询、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等。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学生工作者在精细化上狠下功夫,为学生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力所能及地对每一位学生开展深度辅导。但囿于所带学生的数量多,个性化需求又复杂多样,学生工作者为了精细化的目标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结果却是被动工作时候多,主动思考工作时候少;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用得多,新媒体手段用得少,如此仍然难以跳出“保姆”“救火队”“万金油”的怪圈。在大数据时代,在工作模式和方法上,我们要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上的变革,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工作从精细化管理转向精准化服务。学生工作精准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精准特征。青年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成人,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立,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国际化、互联互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长过程中也会碰到诸多现实困惑,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全面精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成长服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因其教育背景、生源地、家庭状况等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个体或群体的需求,采用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朋辈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准化服务。当然,学生工作者重在“辅”和“导”,要得到学生的配合和支持,需要他们主动提供自己的各类数据,与学生工作者一起诊断,认知自己,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从大数据使用到大数据威胁: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工作伦理挑战

当然,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各类数据的搜集是工作的需要,能够为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但对于个人而言,他们会认为有“第三只眼”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一举一动,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可能带来的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并由此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其实,即使没有互联网,为了工作的需要,学生工作也需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一些详尽个人信息。可以说,大数据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不利影响并非大数据本身的缺陷,而是滥用大数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个人信息本身,而是如何做好对所收集到的大学生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学生工作者要避免陷入数据依赖的境地

大数据的优势毋庸置疑,给人们生活、工作与思维带来的巨大变革显而易见,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数据无所不能的错觉,夸大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事物被数据化,人们就会有目的地收集更多的数据,而对于数据的局限性,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数据并不总是客观的,分析也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具有误导性,更有甚者,有些数据根本就不能反映事物本身的特征。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学生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过程中,要明确大数据只是观察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避免陷入数据依赖和盲目崇拜的境地。利用大数据对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分析、研判更具复杂性,也需更加谨慎应用分析结果,不可盲目信任数据的力量和潜能。

2.学生工作者要防止学生数据被滥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主要源于它的再利用。因此,数据拥有者确保数据的安全是当务之急。对于学生工作者而言,掌握着学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其中很多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隐私的,如心理异常的学生,如果信息泄露,就会为其招致同学异样的眼光,由此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学生工作者要增强对学生数据的保密意识,不能随意传播,如因工作需要确需共享数据的,要签订保密协议,数据使用者要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些敏感的数据必要时还要告知学生,得到许可。

对于学校而言,无论是大学生信息的收集,还是使用范围和权限,都要设立规章加以保障,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各高校还要规范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流程,层层监管,在技术操作上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对于涉及大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保密制度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些敏感数据的使用,要规定数据使用者应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规避或者减轻潜在伤害。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思维的重大变革,学生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主动树立大数据意识,培育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探索学生工作规律,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