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公告

4岁的“双创赛”如何走过“成长的烦恼”

[2018/10/16 16:15:24], 阅读 218 次

“没想到现在学生创业项目水平这么高。”一上午的项目评下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评委、北京的投资人杨波手心冒汗,“做了3年的国赛评委,感觉这届比赛参赛队伍质量和水平最高”。

“鱼池里的鱼苗多了,自然有鲤鱼跃出龙门。”杨波早已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几个月前,他担任北京市市赛和校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热情远高于之前几届,在这个级别的比赛中,很多高水平的项目已经涌现。

这几年各地创新创业风起云涌,大学生团体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高涨。其中,30%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与2016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更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学生占57.9%,从未想过创业的只占12.1%。

这场风暴延伸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个终端。3年多来,2257所高校、225万学子、55万个团队项目参赛……一个个硬数字,标注着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井喷式增长。

这届大赛,大赛评委、江苏创业者投资服务集团董事长连文杰在众多项目中感受到一种铅华洗去的沉稳。“选手在创业动机和创业项目方面都更加理性和务实。”

举办了4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比赛机制和体系。大赛分层分类分赛道,引导高校师生往更高、更深两个方向去开展创新创业。更高,就是开展高端技术研究;更深,就是深入基层,适合农村乡镇生产应用。

从无人直升机系统、微小卫星,到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终极发动机这些注重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到体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再到“小满粮仓”用电商模式帮助贫困农户销售5000余万元农产品,“彩云本草”团队带领乌蒙山区老百姓种植千亩中药材……越来越多的项目走回创新创业的初心,4岁的“双创赛”也正在走向成熟。

创新创业赛场不是秀场是战场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咱们应该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吧?”在赛场上,一位参赛者刚刚讲完,一位评委拿起话筒跟他寒暄,就在几个月前科技部组织的创业大赛上,正是这位创业者,同样的ppt,同样的10分钟路演。

“又是跑赛者?”评委在下面窃窃私语。有一些创业者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准备各种各样创业大赛的舞台上,更有甚者,他们花在各类创业大赛和路演活动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做项目的时间。评委和投资人将这些人称为“跑赛者”。

“跑赛者只是个中性词。”杨波对跑赛者的出现并没有批评,而是认为这是创业项目在最大程度争取曝光的机会,“到底是‘见光死’还是‘见光活’就要看项目的硬实力”。

“这也不能全怪学生。”这几年,由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孵化器、文化传播公司等各个方面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地方为了争抢大学生创业者,不断出台各种激励扶持政策,甚至相互攀比,推出一些恶性竞争政策。

好项目涌现的原因,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高校里引进的创业导师确实也功不可没,他们帮助学生团队规避了创业阶段的许多问题。”连文杰说。

不过,创业导师的引入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于项目的过度包装和矫枉过正。

投资界代表、海源资本合伙人孙松廷说:“正如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青春是最大的资本,可是经过专家的一系列涂脂抹粉和微整形,反而把最大的特色给抹掉了。毕竟有些担任创业导师的教师和企业家都是教育和企业运营出身,没有企业股权买卖和资本运营经验,经其辅导的项目在路演台上,有着说不出的违和感和别扭。”

“大学生创业大赛不是维密秀。”杨波说,这不是秀场,而是战场。

从2012年在浙江大学担任创业校外导师开始,浙江千里马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文祥见证了双创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从青苗到一片麦田,繁荣背后是他的隐忧。

每年洪文祥都要评审20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国赛的项目。事实上,给各种项目打分只是“台前”工作,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幕后”——他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追踪。

洪文祥曾经想联合浙大成立一个投资基金,对其中的一些优秀项目进行长期的创业支持和辅导。但是他在回访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团队在一年以后就解散了,“这些主要成员读研的读研、读博的读博,好好的项目就停了”。这让他感到无比惋惜,团队的不稳定,成了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弊病。

“一个国奖的金牌项目拿到5万元或者10万元,很多时候钱一分,团队就散了。”很少发脾气的洪文祥在一次创业比赛的赛场上大动肝火,原因是他在赛场上遇到了前一年自己评审过的一个项目,只是ceo换成了原来团队的二号人物,洪文祥一问才知,原来的ceo出国深造,新ceo重新参赛的原因只是“不想做凤尾”。

“请你作出选择,几年以后你是选择履行契约,还是守护你的这些用户,全职进入这个行业。”在金奖争夺赛初创组的现场,评委向安小文化的创始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命医学学院的季瑾宣发问。

“我可以不回答吗?”季瑾宣面临着抉择,一条是身为定向生的她必须要走的医生之路,一条是她刚刚初见雏形的平台“安小文化”。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这样的选择似乎为时过早。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